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山未破水先腥,浩浩蝇蚁书夜声。东海不知蒲塞味,谁人十万作牺牲。
白话文翻译:
浮山尚未崩裂,水面却已先发出腥味。浩浩荡荡的蝇蚁,夜晚的声音书写着历史。东海不知蒲塞的味道,谁愿意为此作出十万的牺牲。
注释:
字词注释:
- 浮山:指浮在水面上的山,象征未沉没的事物。
- 破:此处指崩溃或毁灭。
- 腥:形容水中鱼腥味,暗指腐败或不好的气息。
- 浩浩:形容声势或气势宏大。
- 蝇蚁:比喻微不足道的小生物,形容世俗的琐事。
- 蒲塞:传说中的一种美味,代表人们追求的享乐。
- 十万作牺牲:形容极大的牺牲。
典故解析:
- 梁武帝:指的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他提倡佛教并曾大力扶持文人雅士,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 蒲塞:可能引申自《山海经》中的美食,代表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常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来表达对时局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历史变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梁武帝的反思,表达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性及社会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梁武帝的咏叹,展现了历史的深邃与复杂。诗的开头“浮山未破水先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即使在表面看来安好的状态下,潜藏着的不安与腐败。这里的“水”象征着社会的表象,而“腥”则暗示着其中潜藏的腐朽和罪恶。接下来的“浩浩蝇蚁书夜声”,用蝇蚁比作人们的琐碎与卑微,夜声则强调了历史的沉重与无奈。最后两句“东海不知蒲塞味,谁人十万作牺牲”,引出对历史的思考,质疑为追求享乐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反映出对人性和历史的失望与批判。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浮山未破水先腥:表面上看似安宁的浮山,实际上已经隐含着腐败的气息。
- 浩浩蝇蚁书夜声:微小的蚊虫声在夜间回荡,象征着历史的无奈与琐碎。
- 东海不知蒲塞味:广阔的东海对美味无知,暗指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往往是盲目的。
- 谁人十万作牺牲:质疑为追求享乐而付出极大代价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蝇蚁”比喻微小的人的生活琐事,增加了诗的深度。
- 夸张:如“十万作牺牲”,强调历史的悲剧性。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质疑人们在追求享乐时所付出的代价,揭示了历史的无奈与人性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山:象征表面安宁的虚幻。
- 腥:隐喻腐败和罪恶。
- 蝇蚁:代表微小、琐碎的人生。
- 东海:象征广阔的无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浮山未破水先腥”表达了什么样的意象? A. 安宁 B. 腐败 C. 美好
-
“浩浩蝇蚁书夜声”中“蝇蚁”比作什么? A. 大人物 B. 微不足道的小事 C. 自然现象
-
诗的最后一句质疑了什么? A. 人们的智慧 B. 追求享乐的代价 C. 自然的力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历史的沉重,但更加注重个人的悲伤与国破家亡的痛苦。
- 李白的《将进酒》: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热烈追求,虽然主题不同,但都渗透着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