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下·姜维》

时间: 2025-04-29 01:30:17

国小民劳事已非,城狐不斩愈危机。

却屯已可擒锺会,邓艾无翎独解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国小民劳事已非,城狐不斩愈危机。却屯已可擒锺会,邓艾无翎独解飞。

白话文翻译:

国家小,百姓劳苦,事情已不再如昔日;城中的狐狸不被斩杀,反而更增加了危机。姜维已经可以围捕钟会,但邓艾却如同无翎的鸟儿,独自飞翔。

注释:

  • 国小:国家势力小。
  • 民劳:百姓辛苦。
  • 事已非:事情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
  • 城狐:指城中狡猾的狐狸,象征奸诈之人。
  • 不斩:不被消灭。
  • 愈危机:反而更加危机重重。
  • 却屯:却已聚集。
  • 可擒:可以捕捉。
  • 钟会: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在蜀汉与魏国作战。
  • 邓艾:三国时期的魏国将领,以智慧和勇猛著称。
  • 无翎:比喻失去依靠,孤立无援。
  • 独解飞:独自逃脱,无法被捕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曾任职于朝廷,作品多以历史为题材,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风格沉稳而有深度。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借古人姜维与钟会、邓艾的历史事件,引发对当时社会局势的思考,反映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国家小、民众困苦的现实,并借用姜维、钟会、邓艾的典故,传达了对国家危机的深切忧虑。诗中“国小民劳”一语开篇,直指社会的根本问题,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接着“城狐不斩愈危机”则形象地揭示了社会中的奸诈之人,未被铲除反而加剧了危机,表现出对社会恶劣风气的揭露与批判。

后两句则通过对战局的描绘,反映出姜维的才能与钟会、邓艾的对比,表达了历史的悲剧和英雄的无奈。全诗不仅呈现出对历史的反思,更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国小民劳”揭示国家的弱小和民众的艰辛,表达出对民生困苦的同情。
  • 第二联用“城狐不斩”反映出奸臣的猖狂和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强调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 第三联则转向历史战局,指出姜维虽有能力,但面临的敌人却如钟会般难以捉拿,反映出历史的复杂性。
  • 最后一句“邓艾无翎独解飞”则表现出在混乱的局势中,英雄的无奈和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前后两联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城狐”作为奸诈之人的象征,形象生动。
  • 夸张:通过“无翎”来形容邓艾的孤立状态,突显其无助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警示,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民生的关怀,强调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国小:象征国家的衰弱与无力。
  • 民劳:代表人民的艰辛生活。
  • 城狐:象征社会中的阴险人物。
  • 姜维、钟会、邓艾:历史人物,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力量与历史的悲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国小民劳”指的是什么? A. 国家强大,民众富裕
    B. 国家弱小,民众辛苦
    C. 国家繁荣,民众安乐
    D. 国家中立,民众无忧

  2. “城狐不斩愈危机”中的“城狐”比喻的是? A. 忠臣良将
    B. 阴险奸诈之人
    C. 正直清白之士
    D. 无辜百姓

  3. 诗中提到的“邓艾”象征着? A. 勇敢的将领
    B. 孤立无援的状态
    C. 胜利的希望
    D. 忍辱负重的精神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侠客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但杜甫更多地关注于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人们的苦难,而陈普则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强调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均显得沉重,但陈普的视角更偏向于历史的教训。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三国演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