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史下·明帝四首》
作者: 陈普 〔宋代〕
柳谷川西示讨曹,摩波井底见芳髦。
藩垣屏翰无方尺,何用凌霄百丈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柳谷川西向曹操展示讨伐的决心,仿佛在摩波井的底部看到了芳香的植物。墙壁和屏障没有一尺宽,何必去追求百丈高的云霄?
注释:
- 柳谷川: 柳树生长的谷地,象征着自然的美丽。
- 讨曹: 指向曹操的讨伐,可能是指历史上对曹操的反对或斗争。
- 摩波井: 井底,代表着深邃的地方,暗示深思熟虑。
- 芳髦: 美好的花草,代表美好的事物。
- 藩垣: 形容墙壁,表示局限或约束。
- 凌霄: 高高在上的天空,象征着追求和理想。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讨曹”可以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相关,曹操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许多人对他的统治持反对态度。诗人通过提及这个历史人物,传达了对权力和理想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字仲明,号澄庵,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活跃于南宋。他的诗风清新,常常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权力斗争频繁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古人事迹的描绘,反映了对于权力的看法和人生的哲理。
诗歌鉴赏:
《咏史下·明帝四首》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诗中通过柳谷川的美丽景色与讨曹的决心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然而后两句却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时可能会遇到的局限与困境。诗人质疑那些追求卓越的人,强调在狭小的环境中同样可以有所成就,未必需要追求高远的理想。整首诗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和对理想的反思,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个体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谷川西示讨曹: 在柳谷的西边,展示出对曹操的讨伐决心,表明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权力的反思。
- 摩波井底见芳髦: 在深井底部看见美好的植物,象征着在困境中仍能发现美好,暗示对美好事物的期望。
- 藩垣屏翰无方尺: 墙壁和屏障没有一尺宽,表示局限和障碍的存在,但也暗示诗人对这些局限的批判。
- 何用凌霄百丈高: 追求高远理想的必要性被质疑,强调在现实中也能有所成就。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将宁静的自然与对权力的追求形成对比,突显出矛盾。
- 隐喻: 柳谷与讨曹之间的关系暗示了历史与现实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揭示了追求理想的必要性与局限性,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的哲理。
意象分析:
- 柳谷: 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代表希望与生机。
- 井底: 象征深邃与思考,暗示对事物本质的探究。
- 芳髦: 代表美好事物,象征希望和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讨曹”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
“何用凌霄百丈高”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A. 追求高远理想的必要性
B. 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
C. 对理想的反思和质疑
D. 向往自由和无拘无束 -
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柳树
B. 井底
C. 墙壁
D. 明帝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咏史下·明帝四首》同样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前者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后者则通过历史人物反思了理想的局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历史与诗歌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