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生信义满乾坤,曾吊诸侯未返魂。
吕布来时枭送洛,不应投许又投袁。
白话文翻译:
一生中我对信义的追求充满了整个天地,曾经为那些未能归来的诸侯感到悲伤。吕布来时,像枭鸟般送走了洛阳,不应该投靠许攸,却又投靠了袁绍。
注释:
- 平生: 一生,终生。
- 信义: 诚信和义气,指人对朋友和国家的忠诚。
- 吊: 哀悼、吊唁。
- 诸侯: 指古代封建制度下的地方统治者。
- 未返魂: 指人死后灵魂未能归来,形容对逝者的哀悼。
- 吕布: 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以勇猛著称。
- 枭: 这里比喻为凶猛的鸟,象征死亡。
- 投许、投袁: 分别指投靠许攸和袁绍,寓意选择错误的盟友。
典故解析:
- 诸侯未返魂: 这是提到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表达了对那些英杰的惋惜。
- 吕布: 吕布是个复杂的人物,曾被视为英雄,但因其反复无常而不被信任。他的选择反映了政治上的不稳定和个人的道德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字公度,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他的诗歌多以咏史、咏物为主,富有哲理和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吟咏,表达对信义的追求和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信义的执着和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开头的“平生信义满乾坤”表明了诗人对信义的重视,强调了忠诚与诚信在历史与人生中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曾吊诸侯未返魂”则表现出一种惋惜与哀伤,诸侯的灵魂未能归来,象征着那些为信义而战的英雄们最终的悲惨结局。
在提到吕布时,诗人用“枭送洛”来形容吕布的反复无常,暗示他的选择不仅背叛了自己的信义,也给历史带来了巨大的悲剧。诗中“投许又投袁”则是对吕布决策的深刻讽刺,表达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下,人们不得不在利益和信义之间做出艰难选择的无奈。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历史的悲剧和对信义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平生信义满乾坤: 表达诗人对信义的全心追求,信义是其人生的信条。
- 曾吊诸侯未返魂: 说明对逝去英雄的悲悯,强调历史的无情。
- 吕布来时枭送洛: 用枭鸟象征死亡,暗含对吕布行为的批判。
- 不应投许又投袁: 指出吕布选择的错误,反映出历史的复杂性和个人选择的悲剧。
-
修辞手法:
- 比喻: “枭送洛”比喻死亡,生动形象。
- 对仗: “投许又投袁”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对立。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信义和历史人物的反思,表达了对英雄悲剧命运的惋惜,以及对不忠不义行为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 信义: 象征着忠诚与道德,是诗人心中最重要的价值观。
- 诸侯: 代表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体现出对英雄命运的同情。
- 吕布: 作为历史人物的象征,反映了个人选择的复杂性与历史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信义”指的是什么?
- A. 财富
- B. 忠诚与诚信
- C. 权力
-
吕布的选择最终导致什么结果?
- A. 成为英雄
- B. 反复无常,悲剧收场
- C. 得到国家的支持
-
“曾吊诸侯未返魂”中的“返魂”意指?
- A. 回到故乡
- B. 复活
- C. 灵魂归来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二者在主题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咏史下·蜀先主》强调历史的悲剧和个人的道德选择,而《登鹳雀楼》则更多地表现了壮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展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宋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