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回游城南》
时间: 2025-02-04 16:08: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回游城南
白居易 〔唐代〕
朝退马未困,秋初日犹长。
回辔城南去,郊野正清凉。
水竹夹小径,萦回绕川冈。
仰看晚山色,俯弄秋泉光。
青松系我马,白石为我床。
常时簪组累,此日和身忘。
旦随鹓鹭末,暮游鸥鹤旁。
机心一以尽,两处不乱行。
谁辨心与迹,非行亦非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晨间骑马游玩城南的情景。清晨时,马儿并未感到疲惫,秋天刚开始,白昼依旧漫长。诗人回头望向城南,郊外的空气格外清新凉爽。水边竹林夹着小路,蜿蜒曲折,环绕着山川。仰望晚霞映照下的山色,俯身玩弄秋水的光影。青松系住我的马,白石则作我的床。平日里被繁琐事务缠身,今天却忘却了身心的负累。早晨与鹓鹭为伴,傍晚则与鸥鹤同行。心中杂念已然消减,走在两条路上也不再混乱。谁能分辨心与行踪,既非行走也非隐藏。
注释
字词注释
- 朝退:早晨退去,指骑马游玩的开始。
- 回辔:回头牵马,表示返回的动作。
- 清凉:形容秋日初的凉爽气候。
- 萦回:环绕,回旋的意思。
- 青松:常指长青的松树,是坚韧和不屈的象征。
- 常时簪组累:平常被繁琐的事物所缠绕。
典故解析
- 鹓鹭:古代文人常以鹓鹭比喻高洁的志向和生活。
- 鸥鹤:象征自在游乐的生活,常出现在隐逸诗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白居易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多样,从政治、民生到自然景色均有涉猎。
创作背景 《朝回游城南》创作于白居易中晚年,他在经历了官场的纷扰和个人生活的波折后,愈发向往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这首诗表露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朝回游城南》是一首描绘诗人闲游的作品,展现了深厚的自然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诗人开篇以“朝退马未困,秋初日犹长”,展现出清晨骑马的惬意和放松,秋天的阳光依旧明媚,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随后的描写如“水竹夹小径,萦回绕川冈”,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清新的气息。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心境的变化与升华,尤其是“机心一以尽,两处不乱行”,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远离世俗纷争,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这种洒脱的态度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人们内心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青松、白石、秋山、秋泉等意象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田园画卷。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为一体,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自在状态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退马未困:清晨骑马出游,马儿尚未疲惫,象征着充沛的精力。
- 秋初日犹长:秋天刚开始,白天依然很长,给人一种悠闲的感觉。
- 回辔城南去:回头望向南边的城市,展现出游玩的方向。
- 郊野正清凉:乡间的空气清新宜人,增添了游玩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青松系我马,白石为我床”比喻诗人的生活简朴,心境清幽。
- 对仗:如“旦随鹓鹭末,暮游鸥鹤旁”,前后句对称,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表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松:象征坚韧、长青和不屈的精神。
- 白石:象征纯洁和清静,反映出简单的生活情趣。
- 秋泉:代表流淌的生命和秋天的宁静,意在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清凉”形容的是什么季节的气候?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青松系我马,白石为我床”中的“青松”和“白石”分别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繁琐与疲惫
- B. 自由与宁静
- C. 追求名利与权力
- D. 哀伤与离愁
-
诗中提到的“旦随鹓鹭末,暮游鸥鹤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A. 忐忑不安
- B. 自在无拘
- C. 忧伤寂寞
- D. 追逐名利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王维的诗歌都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但白居易更强调生活的质朴与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全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