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时间: 2025-01-27 04:08: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能淮上静风波,
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
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
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著绯军司马,
男儿官职未蹉跎。
白话文翻译:
谁能在淮水之上安静地度过风波?听闻河东将会有这样的科举考试。不仅仅是文词能够用来奏记,定会以谈笑来化解战争的冲突。被泥土埋没的剑戟终究难以长久存在,水中借助蛟龙的力量则能更为广泛。四十岁便身穿红绯衣的军司马,男儿的官位并未因此而耽搁。
注释:
- 淮上:指淮河上游的地方,象征着安宁。
- 静风波:形容安静地度过风浪,意指平安无事。
- 河东:指河东地区,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 此科:指当时的科举考试。
- 谈笑解兵戈:用谈笑来化解战争。
- 泥埋剑戟:象征战争工具被埋没,暗示战争的结束。
- 水借蛟龙:比喻依仗强大的力量。
- 著绯:穿着红色的官服。
- 蹉跎:意为耽误,失去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擅长描绘民生疾苦与社会现实。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从早期的豪放到后期的沉郁,逐渐形成了“白话诗”的雏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李六景贺任河东令而作。李六景是白居易的朋友,此时他刚被任命为河东的军司马。诗中表达了对李六景前途的祝贺和对他能在军政上有所作为的期望。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这首诗展现了他对朋友的深切祝福与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政治局势的敏感和思考。开头两句,通过“谁能淮上静风波”引入,引发读者对安宁的思考,淮上风波象征着动荡不安的局势,而河东则是即将迎来变革的地方。此时的李六景正在面临新的机遇,诗人借此表达对河东未来的期待。
第三、四句则描绘了一个更为理想的局面:文词不仅仅是奏记的工具,更能以轻松的方式化解冲突。这样的表达不仅体现了白居易对时局的洞察,也反映出他对友人能力的认可和信任。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使用比喻,指出传统的战争工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难以立足,而依靠蛟龙的水之力量则表明了变化的趋势和希望。这里面的意象富有深意,象征着借助外力或新思路来解决问题。
最后两句,诗人以李六景的年龄和官职作结,强调了他仍有大好的前程,未曾蹉跎,让整首诗在祝贺的同时,带有鼓励和激励的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能淮上静风波:问谁能在动荡的淮水上安静度过,暗示对现状的关注。
- 闻道河东应此科:听闻河东地区即将进行科举考试,暗示新的机会来临。
- 不独文词供奏记:不仅仅依赖文书来记录事情。
- 定将谈笑解兵戈:希望通过谈笑来化解冲突,展现一种和谐的解决方式。
- 泥埋剑戟终难久:战争的工具终将被历史遗忘。
- 水借蛟龙可在多:比喻依靠强大的力量才能立足。
- 四十著绯军司马:李六景四十岁时就已身居高位。
- 男儿官职未蹉跎:强调男人的前程和机会依然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泥埋剑戟”与“水借蛟龙”来比喻战争的消亡与新机会的到来。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谈笑解兵戈”与“文词供奏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贺与期望,寄托了对未来政治局势的思考与展望。诗人希望李六景能够在新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展示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水:象征动荡与变迁,反映社会的波动。
- 剑戟:象征战争与冲突,暗示历史的沉重。
- 蛟龙:代表强大的力量与希望,暗示借助外力获得成功。
- 绯衣:象征高官与权力,暗指前途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六景被任命为哪个地区的军司马? A. 淮上
B. 河东
C. 唐朝
D. 志向 -
诗中提到“泥埋剑戟”象征什么? A. 战争的结束
B. 大胜利
C. 衰败的象征
D. 未来的希望 -
诗中“水借蛟龙”象征什么? A. 依靠强大的力量
B. 传统的战争工具
C. 书信的传递
D. 友谊的深厚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两位诗人同为唐代代表,各自风格不同,白居易侧重于平易近人、关注民生,而杜甫则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