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道原见访,滞留京口,不及赴此会,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0 23:07: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觉朱轓辗后尘,
争看绣幰锦缠轮。
洛滨侍从三人贵,
京兆平反一笑春。
但逐东山携妓女,
那知后阁走穷宾。
滞留不见荣华事,
空作赓诗第七人。
白话文翻译:
不知不觉中华丽的车辇已在尘土中辗过,
争相观看那绣帷锦缠的华丽车轮。
洛阳的侍从中有三位显贵,
京兆的权贵因一笑而春风得意。
只是跟随东山的妓女而去,
岂知后殿中只剩下穷困的宾客。
我滞留在此,看不到繁华的事情,
只能空作诗篇,沦为第七人。
注释:
- 朱轓:指红色的华丽车辇,象征着富贵。
- 绣幰:绣制的帷幕,装饰华美。
- 洛滨:指洛阳,历史上著名的城市。
- 京兆:古代对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称呼,指权贵人士。
- 东山:指东山再起的典故,隐喻重新发达的机会。
- 后阁:指后面的殿阁,象征被冷落的宾客。
- 赓诗:接续作诗,表示在诗歌上的追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婉约。苏轼在诗词、散文、词等领域都有深入的成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被贬至京口(今江苏镇江)期间。因政局动荡,他未能赴苏州参加观灯的盛会,心中感到惋惜和失落。诗中反映了他对荣华富贵的淡泊,表达了对社会名利的讽刺。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灯会的盛况,反映了作者对荣华富贵的思考和对个人处境的感慨。开篇“不觉朱轓辗后尘”便引入了热闹的灯会场景,华丽的车辇和装饰华美的车辆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接下来的“洛滨侍从三人贵,京兆平反一笑春”则描绘了名流的欢愉与得意,突显出社会的繁华与浮华。
然而,随着诗意的转折,“但逐东山携妓女”一句,作者自嘲式地反映了自己被贬后,虽身处热闹,却只能目送他人欢愉,感受到的是一份孤独与无奈。最后一两句更是感叹自己滞留京口,未能参与盛会,空留诗篇,成为“第七人”,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繁华的淡然。
整首诗在描绘灯会的热闹和繁华的同时,深刻揭示了社会名利的虚幻和人生际遇的无常。苏轼的机智与幽默,在这首诗中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使其成为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觉朱轓辗后尘:无意中看到华丽的车辇在尘土中辗过,象征繁华的背后却有不为人知的尘埃。
- 争看绣幰锦缠轮:人们争相观看华美的车帷,反映对奢华生活的追逐。
- 洛滨侍从三人贵:洛阳的几位侍从都是显贵,显示出封建社会对地位的重视。
- 京兆平反一笑春:京兆的权贵因一笑而春风得意,暗示权力与地位之间的微妙关系。
- 但逐东山携妓女:自己却只能跟随东山的妓女,感到失落和无奈。
- 那知后阁走穷宾:不知后殿中只剩下穷困的宾客,反映出现实的冷酷。
- 滞留不见荣华事:因滞留而看不到繁华的生活,显得孤独。
- 空作赓诗第七人:只能空作诗篇,沦为第七人,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描绘繁华与孤独的对比,展示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灯会盛景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一种超然洒脱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轓:象征财富与地位的追逐。
- 绣幰:代表奢华和繁华的生活。
- 东山:隐喻重新发达的希望。
- 后阁:象征被冷落的宾客,反映人生的落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朱轓”指的是什么?
- A. 华丽的车辇
- B. 古代的宫殿
- C. 繁华的街道
-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荣华富贵的渴望
- B. 对名利的淡泊
- C. 对他人的嫉妒
-
“滞留不见荣华事”中的“荣华”指的是什么?
- A. 诗歌创作
- B. 生活中的富贵和繁华
- C. 名人聚会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对社会繁华与个人境遇的思考,但杜甫的诗更具悲壮感,而苏轼则表现出一种淡然与幽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