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时间: 2025-01-10 22:13: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作者:王安石 〔宋代〕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
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白话文翻译
正月过半,灯火已经熄灭,南山北山的花儿竞相盛开。
听说洊亭的新水已经溢出,骑着马缓缓前行,穿云入谷寻找游伴。
轻轻拂动僧人的床帘,千山万壑中春风送暖。
一阵松声像悲急的管乐,吹断了我的梦,西边的窗外太阳依旧嫌短。
注释
字词注释
- 灯火已收:指正月十五过后,元宵节的灯火已经熄灭。
- 洊亭:指一种水景的名称,可能是特指某个地方的亭子。
- 骑款段:骑马缓慢前行。
- 褰素幔:轻轻掀开白色的帷幕。
- 松声:松树间的风声,象征孤独和悲伤。
典故解析
- 正月半:指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象征团圆与欢庆。
- 千岩万壑:形容山川的壮丽,常用于描绘自然景观与诗人情感的交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岐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倡导新法,致力于改革,主张富国强兵,其诗词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融入政治和社会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月,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作者借春日的景象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友伴的思念,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诗歌鉴赏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作。词的开头,"灯火已收正月半",即刻引出了一种节日过后的宁静与淡淡的忧愁,正月灯火的辉煌已成往事,反衬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接着"山南山北花撩乱",生动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花儿竞相开放,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通过听闻与骑行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景象,诗人似乎在追寻春日的伴侣,表达出对友谊的渴望与对自由的向往。后面的"却拂僧床褰素幔",通过细腻的动作传达出一种温柔与宁静,仿佛诗人在此地找到了片刻的安宁。
最后几句通过"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的意象,表现出对梦境的破灭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尤其是“西看窗日犹嫌短”,诗人对短暂时光的感慨,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整首词在描写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展现了王安石深邃的哲理思考和细腻的情感变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灯火已收正月半:正月过半,节日气氛消散。
- 山南山北花撩乱:南北山间花朵盛开,生机勃勃。
- 闻说洊亭新水漫:听说洊亭的水已漫溢,春意融融。
- 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骑马缓行,穿越云雾,寻找游伴。
- 却拂僧床褰素幔:轻轻拂动僧人的床帷,情景悠然。
- 千岩万壑春风暖:千山万壑中春风送暖,气候宜人。
- 一弄松声悲急管:松风声中夹杂着急促的管乐,带来伤感。
- 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梦被惊醒,窗外日落,时光短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色比作生命的希望。
- 拟人:松声如人,传达出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千岩万壑”,形成强烈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美,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火:象征节日与团圆,过后则显得孤独。
- 花:春天生机的象征,代表希望与美好。
- 松声:引发思考与感伤的音乐意象。
- 窗日:时间的流逝与光阴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正月半”指的是哪个节日?
A. 春节
B. 元宵节
C. 清明节
D. 端午节 -
诗中“骑款段”中的“款段”意指:
A. 快速
B. 缓慢
C. 疲惫
D. 繁忙 -
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在:
A. 花开花落
B. 窗日嫌短
C. 春风送暖
D. 山南山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描绘春天的美丽与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表现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渔家傲》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描绘春日的美景,但王安石更注重时光的流逝与孤独感,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珍惜,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