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四之三)》

时间: 2025-01-10 22:09:55

归依佛,弹指越三祇。

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

能智又能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依佛,弹指越三祇。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

白话文翻译:

我归依佛陀,弹指之间便跨越了三世。希望我能迅速达到无上的觉悟,就像佛陀在道场坐定时那样,具备智慧又充满慈悲。

注释:

  • 归依佛:表示信仰佛教,向佛陀皈依。
  • 弹指:指轻松迅速,如同指尖轻轻一弹。
  • 三祇: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教中常用的时间概念。
  • 无上觉:指最高的觉悟,即成佛。
  • 道场:佛教中修行的场所。
  • 能智又能悲:具备智慧与悲悯之心。

典故解析:

  • 三祇:佛教中的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循环与无常。
  • 无上觉:出自佛教的觉悟思想,意味着超越一切的智慧与境界。
  • 道场:佛教徒修行的地方,象征着专注与静谧。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提出的新法改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诗词作品以豪放、深邃著称。
  •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王安石对佛教的信仰与思考,表达了他对觉悟的渴望,反映了宋代士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望江南(四之三)》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向往以及对觉悟的追求。王安石以“归依佛”开篇,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接着用“弹指越三祇”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迅速流逝与自我觉醒的急切心情。诗中“愿我速登无上觉”的愿望,展现了诗人渴望超脱尘世、实现自我超越的心境。

诗的结尾“能智又能悲”尤其引人深思,智慧与悲悯的结合,表现了佛教思想中的重要理念:真正的觉悟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更是对众生的关怀与同情。这种富有人文关怀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既具哲理性,又充满情感深度,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复杂内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归依佛:表明诗人对佛教的信仰。
    • 弹指越三祇:形象地表达时间的瞬息万变及对觉悟的期盼。
    • 愿我速登无上觉:表达了对快速达到最高觉悟的渴望。
    • 还如佛坐道场时:渴望达到佛陀那种心境的宁静与专注。
    • 能智又能悲:强调智慧与慈悲的统一。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弹指”形象显示时间的迅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的主题是对佛教觉悟的追求,既反映了个人的精神需求,又体现了对他人关怀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智慧与觉悟。
  • 三祇:象征时间的无常与循环。
  • 道场:象征修行的圣地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三祇”指的是哪三个时间? a) 过去、现在、未来
    b) 生、老、病、死
    c) 春、夏、秋、冬
    d) 天、地、人

  2. 诗中“能智又能悲”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a) 个人的智慧
    b) 对众生的悲悯
    c) 智慧与慈悲的结合
    d) 追求名利

  3. 诗中“归依佛”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佛教的否定
    b) 对佛教的信仰与追求
    c) 对世俗的珍视
    d) 对道教的向往

答案:

  1. a) 过去、现在、未来
  2. c) 智慧与慈悲的结合
  3. b) 对佛教的信仰与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哲理思考。
    • 《静夜思》李白: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 诗词对比

    • 比较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两者都涉及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安石更倾向于哲理与宗教信仰,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