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绣衾(无题)》

时间: 2025-01-27 03:25:54

长夜偏冷添被儿。

枕头儿、移了又移。

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

如今只恨因缘浅,也不曾、抵死恨伊。

合手下、安排了,那筵席、须有散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夜偏冷添被儿。
枕头儿移了又移。
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
如今只恨因缘浅,也不曾抵死恨伊。
合手下安排了,那筵席须有散时。

白话文翻译:

漫漫长夜,感觉格外寒冷,只能加厚被子。
枕头不断地移来移去,难以入眠。
我常常嘲笑别人,却不知自己也身陷其中。
如今只恨缘分太浅,连恨意也没法深厚。
既然已安排好的事情,总有散场的时候。

注释:

  • 被儿:被子。
  • 枕头儿:枕头,这里用儿字表示亲昵。
  • 当局者迷:身处其中的人容易迷惑。
  • 因缘浅:指缘分不深。
  • 抵死:指深厚的感情或仇恨。
  • 筵席:宴席,聚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和将领,因其词作豪放、奔放而著称。辛弃疾的词风受到了李清照的影响,往往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恋绣衾》是一首表达爱情与失落的词作,反映了辛弃疾对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思考。写作时,正值南宋与金国的对峙,辛弃疾身处乱世,心中充满对时局的忧虑与对个人情感的无奈。

诗歌鉴赏:

《恋绣衾》以细腻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人在长夜中的孤独和对爱情的思考。开篇的“长夜偏冷添被儿”,直接营造出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随着“枕头儿移了又移”,可见诗人难以入眠,思绪纷乱。接着,诗人自嘲“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体现出一种对自我处境的反思,揭示出在爱情中,往往身在其中的人比旁观者更容易迷失方向。

“如今只恨因缘浅”,诗人对短暂而浅薄的情感充满遗憾,既有对爱情的期待,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一句“那筵席须有散时”,则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终究难以长久,聚会终会散去,爱情也难以持久。整首词在抒情中蕴含哲理,既有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也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夜偏冷添被儿:夜晚寒冷,诗人为了保暖,增添被子,表现出孤独与寒冷的环境。
  2. 枕头儿移了又移: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表现内心的焦虑。
  3. 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自以为对他人的情感有所理解,实际上自己却迷失在情感之中。
  4. 如今只恨因缘浅:对短暂的情感感到遗憾,认为缘分太浅。
  5. 也不曾抵死恨伊:没有深厚的恨意,表现出一种无奈。
  6. 合手下安排了,那筵席须有散时:即使再美好的聚会,也会有散场的时候,引申到爱情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添被儿”、“移了又移”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与拟人:将情感与物象结合,营造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 反讽:自笑别人,反映出内心的自嘲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无常与脆弱,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夜:象征孤独与失落。
  • 被子:温暖与保护的象征,但在此处却显得无力。
  • 筵席:代表聚会与欢乐,但也暗示着散场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夜偏冷”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欢乐
    C. 愤怒

  2. “我自是笑别人底”中的“别人”指的是谁? A. 旁观者
    B. 自己
    C. 爱人

  3. “那筵席须有散时”说明了什么? A. 关系的短暂性
    B. 聚会的欢乐
    C. 爱情的永恒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描绘的情感同样充满了对爱情的思索,但她的笔触更为细腻,情感更为直接,而辛弃疾的《恋绣衾》则表现出一种更为沉重与哲理的思考。两者都反映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但风格上却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