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时间: 2025-01-27 03:20: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辛弃疾 〔宋代〕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背景是作者辛弃疾与朋友陈同父在东阳相聚,游历鹅湖,原本希望与朱晦庵在紫溪会面,但朱晦庵未能如约而至。分别的次日,辛弃疾心中依依不舍,想要追赶陈同父,但在鹭鸶林却因雪深泥滑而无法继续前行。无奈之下,他独自饮酒,心中感到怅然若失,愈加怀念与朋友的欢聚。夜里,他在吴氏泉湖的四望楼投宿,听邻居吹笛声悲伤,因而写下了这首词,表达自己的情感。之后,陈同父给他来信索要词作,辛弃疾将自己的心情倾诉于此,仿佛可以跨越千里而相逢。
词中提到的“渊明风流”和“卧龙诸葛”,象征着高洁的情操与才智。诗中还描绘了鹊鸟飞来、松树上轻踏微雪的景象,隐喻着人生的短暂与变迁。辛弃疾感叹年华已逝,华发渐增,心中感受到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惆怅。随着景色的变换,心情也随着加深。最后,他写道“问谁使君来愁绝”,表达了对相思的无奈与痛苦。
注释:
- 陈同父:指陈同父,辛弃疾的朋友。
- 鹅湖:地名,辛弃疾与朋友游玩的地方。
- 朱晦庵:指朱熹,著名理学家,诗中意指未能如期会面。
- 鹭鸶林:指栖息鹭鸶的地方,暗指自然环境。
- 方村:地名,辛弃疾独饮之处。
- 吴氏泉湖四望楼:指他投宿的地方。
- 渊明:指陶渊明,古代隐士,代表高洁隐逸的风范。
- 卧龙诸葛:指诸葛亮,聪明才智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军事家,作词风格豪放,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个人的壮志未酬。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与友人聚会后,因惜别而生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在动荡的南宋时期,辛弃疾内心渴望为国效力,同时又面临个人情感的困扰。
诗歌鉴赏: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词作。辛弃疾通过对友人相聚、惜别的描写,反映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词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生动,从鹅湖的游玩到夜半的独饮,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思念的氛围。
在语言上,辛弃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渊明风流”和“卧龙诸葛”,不仅彰显了作者的才情,也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尤其是“要破帽多添华发”一句,透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全词情感真挚,既有对友情的眷恋,也有对人生的感慨,透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辛弃疾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把酒长亭说”:开篇即引入饮酒的场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提到陶渊明与诸葛亮,表现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描绘了冬日的宁静与美丽,鹊鸟的出现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
- “要破帽多添华发”:表达了辛弃疾对年华流逝的感慨,破帽象征着沧桑。
- “长夜笛,莫吹裂”:最后一句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笛声的悲怆与思念交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渊明风流”比喻高洁的品格。
- 拟人:如“蹙踏松梢微雪”,使景物更具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友人相聚与离别,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辛弃疾以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笔触,展现出自己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鹅湖:象征着自然美景与友谊的欢聚。
- 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
- 笛声:传达出离别的伤感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的朋友叫什麼名字?
- A. 朱晦庵
- B. 陈同父
- C. 陶渊明
- D. 诸葛亮
-
词中提到的高洁隐士是谁?
- A. 陶渊明
- B. 李白
- C. 杜甫
- D. 苏轼
-
“要破帽多添华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爱情的渴望
- B. 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 C. 对战争的反思
- D. 对友谊的怀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辛弃疾更多的是对友情的怀念,而李清照则侧重于对爱情的思念与痛苦。两者在情感表达及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