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常观月从东海出,
想照石桥旁畔人。
试问当年与今日,
清光不改只如新。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观察月亮从东海升起,
想它照耀的正是石桥旁边的人。
我不禁想问,往年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月光依旧清澈,仿佛从未改变过。
注释:
- 常观:常常观察。
- 东海:指中国东部的海域,象征月亮升起的方向。
- 石桥:指一座石制的桥,可能象征人与自然的连接。
- 试问:试着问。
- 当年:指过去的某个时候。
- 清光:清澈的光辉。
- 不改:没有改变。
- 只如新:就像新的那样。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月亮”常常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象征着思乡、孤独与人情的变迁。石桥也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与苏轼齐名,擅长诗歌、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梅尧臣晚年,可能是在他追忆往昔、面对生命流逝时所作,反映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常在之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寄天台梵才上人》以月亮作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由衷赞叹。诗的开头通过“常观月从东海出”引入,月亮的升起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写照。月光照耀下的石桥旁,仿佛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接下来的“试问当年与今日”,诗人以自问的方式,引发了对过去与现在的思考,表面上是对月光的追问,实际上却是对生命与时间的无奈感慨。最后一句“清光不改只如新”则是对月亮不变的赞美,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永恒与不朽,虽时间流逝,但美的存在依然清晰可见。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优美,既有对自然的欣赏,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梅尧臣内心的宁静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观月从东海出:诗人习惯性地观察月亮从东海升起,表现其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 想照石桥旁畔人:月光照耀着石桥旁的人,描绘出一个静谧而美丽的夜晚场景。
- 试问当年与今日:诗人自问,过去的时光与现在有什么变化,暗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清光不改只如新:尽管时光在流转,月光的清澈依旧,暗示着永恒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生命的美好,象征着永恒不变。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和谐美感。
- 拟人:月光似乎有了情感,能够照耀人心。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哲思与对永恒之美的赞美,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思念与希望。
- 石桥:象征人与自然的连接,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 清光:象征着纯洁、永恒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苏轼
- B. 梅尧臣
- C. 李白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东海”象征着什么?
- A. 战争
- B. 时间
- C. 自然的美
- D. 财富
-
诗中的“清光不改只如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金钱的渴望
- B. 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 C. 对战争的恐惧
- D. 对失去的怀念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李白:两位诗人都善于描绘月亮,但梅尧臣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哲理,李白则多表现豪放与奔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梅尧臣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