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归去未》
时间: 2025-04-27 14:41: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归去未》 归去未。风雨送春行李。一枕离愁头澈尾。如何消遣是。遥想归舟天际。绿鬓珑璁慵理。好梦未成莺唤起。粉香犹有殢。
白话文翻译:
归去未归。我在风雨中送别春天的行李,心中满是离愁。如何来消遣这无尽的愁苦呢?遥想归来的小船已经在天边了。我的青丝和璎珞都懒得打理。好梦尚未成真,黄莺已经唤醒了我,粉香的梦境依然弥留在心头。
注释:
- 谒金门: 原指拜访金门,后用作文学作品的题目。
- 行李: 此处指春天的到来及其带来的美好事物。
- 离愁: 离别的忧愁,常用于描写思乡或思念之情。
- 遥想: 遥远的想象,表示对未来的期待。
- 绿鬓: 指年轻的女子,象征青春。
- 好梦未成: 表达未能实现的美好愿望。
- 殢: 指陶醉、迷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宋代著名词人和诗人,政治家。辛弃疾为南宋时期的词人,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的词风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以及个人的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谒金门·归去未》作于辛弃疾晚年,此时国家动荡,社会动乱,诗人常怀忧国之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归去的渴望和对离愁的无奈。开篇以“风雨送春行李”引入,瞬间勾起了春天的离别之情,暗示着生活的无常与转瞬即逝。接着,“一枕离愁头澈尾”更是将离愁的深度、广度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遥想归舟天际”一句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归去的美好憧憬。而“绿鬓珑璁慵理”则传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无奈和懒散,似乎对一切都感到无力。整首词在描写中流露出一种矛盾的情感:既有对故乡的眷恋,又有对现实的无奈与迷茫。
最后一句“粉香犹有殢”,不仅让人感受到梦境的美好,也留下了对未竟之梦的惋惜,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示了辛弃疾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去未: 表达了归去的渴望,但尚未实现。
- 风雨送春行李: 风雨的送行象征着离别的凄凉,春天的行李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即将离去。
- 一枕离愁头澈尾: 离愁如潮水般无尽,充满了无奈与愁苦。
- 如何消遣是: 诗人对消遣方法的迷茫,表现出内心的孤独。
- 遥想归舟天际: 对归来的期盼,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
- 绿鬓珑璁慵理: 青春的懒散,暗示着对美好生活的无奈放弃。
- 好梦未成莺唤起: 仍在梦中的美好尚未实现,被现实唤醒。
- 粉香犹有殢: 余香犹存,留恋过往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 “风雨送春行李”比喻离别的伤感。
- 拟人: “莺唤起”赋予鸟儿以人的情感。
- 对仗: 词句间的对称和韵律增强了表达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 象征离别和不安。
- 春: 代表希望与美好。
- 离愁: 体现思念与孤独。
- 归舟: 憧憬与梦想的象征。
- 绿鬓: 青春与美好的象征。
- 粉香: 美好记忆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谒金门·归去未》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辛弃疾
- D. 苏轼
-
“归去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喜
- B. 失落
- C. 愤怒
- D. 无奈
-
诗中提到的“绿鬓”象征什么?
- A. 年轻
- B. 年老
- C. 悲伤
- D. 快乐
答案:
- C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谒金门·归去未》都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显豪放、奔放,后者则显得更为细腻和忧伤,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辛弃疾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