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丁卯春日初游西湖》
时间: 2025-01-27 03:17: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丁卯春日初游西湖
作者: 邓瑜 〔清代〕
第五桥边去。绕横堤残山剩水,柳髡如许。我与西湖初识面,风景凄清细数。有几带望中烟树。岳鄂王坟苏小墓,信英雄儿女分千古。移画舫,向何所。水天别映孤山路。放中流斜阳影淡,一枝柔橹。乍听钟声风外落,知在云深深处。又背转苹洲菱渚。留得残荷依弱盖,可怜红犹作凌波步。闲意态,问鸥鹭。
白话文翻译:
我沿着第五桥边走去,四周的残山和水面环绕着横堤,柳树的枝条如同刚刚修剪过。我第一次与西湖相遇,细数着这凄清的风景,烟雾缭绕的树木隐约可见。岳飞的墓和苏轼的小墓,英雄的儿女让千古传颂。我们划着画舫,沿着水面向何处而去。水天相接的孤山路,映照着斜阳的淡影,轻轻摇橹。一阵钟声忽然从风中传来,知道它在深云深处。再回头看苹洲和菱渚,残荷依然留在弱水之上,可怜那红色的花瓣,依旧在波上轻舞。心中闲适,向鸥鹭询问。
注释:
- 第五桥:指西湖的某一座桥。
- 横堤:指湖中的堤岸。
- 柳髡:柳树的修剪状态,形容柳树的枝条。
- 岳鄂王坟:指岳飞的墓。
- 苏小墓:指苏轼的墓。
- 画舫:一种装饰华丽的小船。
- 斜阳影淡:斜阳的影子变得柔和而淡薄。
- 钟声风外落:钟声在风中飘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邓瑜,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作品多为诗词,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丁卯年春,诗人初游西湖,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美丽与清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诗歌鉴赏:
《金缕曲 丁卯春日初游西湖》是邓瑜对西湖春日美景的生动描绘,诗中融入了历史人物的追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双重感怀。诗的开头以“第五桥边去”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西湖的景色中。随着描写的深入,柳树的修剪、烟雾缭绕的树木、岳飞和苏轼的墓地,都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清新与历史的厚重。
此诗的情感基调是宁静而悠远的,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让我们感受到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对历史的深思。尤其是“乍听钟声风外落,知在云深深处”一句,钟声的遥远与隐秘,象征着历史的悠久和人们对英雄的怀念,令人心生感慨。这种意境使整首诗在描绘风景的同时,增添了历史的深度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五桥边去”:诗人开始游览,地点明确。
- “绕横堤残山剩水,柳髡如许”:描绘自然景观,柳树的形态生动。
- “我与西湖初识面,风景凄清细数”:表达初次相遇的惊喜与细腻观察。
- “有几带望中烟树”:描绘烟雾缭绕的美丽景象。
- “岳鄂王坟苏小墓”:引入历史人物,增强诗的厚重感。
- “移画舫,向何所”:发出思考,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探索。
- “水天别映孤山路”:描绘水天相接的美景,增强画面感。
- “放中流斜阳影淡,一枝柔橹”:斜阳和轻舟形成和谐的意境。
- “乍听钟声风外落,知在云深深处”:寓意历史的深远,钟声的隐约。
- “又背转苹洲菱渚”:转身的动作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留得残荷依弱盖,可怜红犹作凌波步”:残荷与红花形成鲜明对比,表现生命的坚韧。
- “闲意态,问鸥鹭”:最后以闲适的心态,与自然对话。
-
修辞手法:
- 比喻:“烟树”暗指轻雾缭绕的树林,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通过“问鸥鹭”赋予自然以生命,体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西湖春日美景的赞美,同时借历史人物的追思,体现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柳树: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柔美。
- 钟声:代表着历史的悠久与人们的追忆。
- 残荷: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历史的追忆
B. 对美景的描绘
C. 对自然的热爱
D. 以上都是 -
“乍听钟声风外落”中,钟声的隐喻是什么? A. 自然的声音
B. 历史的回响
C. 生活的节奏
D. 未来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岳鄂王”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苏轼
B. 岳飞
C. 李白
D. 杜甫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西湖杂咏》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邓瑜的《金缕曲》都描绘了水与自然的美,前者更注重夜的寂静与浪漫,后者则更侧重于春日的生机与历史的深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西湖的诗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