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所怀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英英香蕙莹朝华,
收拾东风作一家。
燕语莺啼春又夏,
灯花剔尽暗窗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春夏交替时节的美好景象。诗中描绘了香气四溢的花卉与清晨的光辉,东风轻拂,仿佛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燕子的叫声和黄莺的鸣叫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到来。而夜晚灯下的花影,在窗棂斜照的时候,更显得暗淡而惆怅。
注释
字词注释
- 英英:形容花的鲜艳或香气。
- 香蕙:指香气扑鼻的蕙草。
- 莹:光亮、晶莹。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生机。
- 燕语莺啼:燕子的叫声与黄莺的鸣叫,象征春天的生机。
- 灯花:灯下的花影。
- 剔尽:剔除、照亮。
- 暗窗斜:暗淡的窗棂斜斜地映射出灯光。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燕语莺啼”常用来形容春天的生机,反映古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山谷,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和文学家。他以忠贞不屈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尤其以诗词闻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所怀》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危难之际。文天祥在战乱中,虽身处逆境,但他依旧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对理想和未来的憧憬。
诗歌鉴赏
《所怀》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夏之交的自然美。诗的开头“英英香蕙莹朝华”,用“英英”来形容花的鲜艳,将花的美丽与清晨的光辉结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收拾东风作一家”,不仅描绘了东风的温柔,更隐喻着诗人对生活和家庭的期望。
“燕语莺啼春又夏”,通过自然界的声音,传达出一种生机与活力。燕子与黄莺的鸣叫,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对自由与生命的赞美。最后一句“灯花剔尽暗窗斜”,则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惆怅的情感,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对着窗外的景象思索,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渴望。
整首诗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折射出他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执着。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慰藉与灵感,表达了他不屈的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英英香蕙莹朝华”:描绘了清晨花卉的香气和光泽,表现出自然的美好。
- “收拾东风作一家”:东风将春天的气息带来,营造出温馨的家园氛围。
- “燕语莺啼春又夏”:燕子与黄莺的声音交织,象征着春夏之交的生机。
- “灯花剔尽暗窗斜”:夜晚的灯光透出窗外,产生一种孤独的美感,暗示了内心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东风比作温暖的守护者,传达出春天的生机。
- 拟人:将花卉与自然描写成有生命的存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诗人通过自然的景象,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蕙:象征着美好和纯洁,代表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东风:象征着春天的气息与希望。
- 燕语莺啼: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灯花:暗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燕语莺啼”主要象征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生机
C. 夜晚的孤独
D. 秋天的凋零 -
“英英香蕙莹朝华”中“英英”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夜晚的星星
B. 花的鲜艳
C. 风的轻柔
D. 诗人的情感 -
诗的最后一句“灯花剔尽暗窗斜”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
A. 温暖
B. 孤独
C. 欢乐
D. 宁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所怀》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首诗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思索,但文天祥更强调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庭的眷恋,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对自由与孤独的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文天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