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冠山次瞻叔兄壁间旧韵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芦花朴朴雪连天,
枫叶槮槮日满山。
似识游人非俗客,
远峰呈露玉孱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冠山的自然景色:芦苇花白得像雪,延绵至天边;枫树的叶子红得像火,映照着整个山脉。似乎我能识别出游人并非普通的旅客,远处的山峰显露出如玉般的光泽,宛如少女的脸庞。
注释:
- 芦花:指芦苇的花,常象征高洁。
- 朴朴:形容芦花洁白的样子,像雪一样。
- 槮槮:形容枫叶红艳的样子。
- 游人非俗客:暗示游人在此地有独特的身份或情怀。
- 玉孱颜:形容远山如玉般清丽,带有清新之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梦得,号云山,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他的诗作常蕴含哲理,情感细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一次登山游览时写成,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对游人身份的认同和对山水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冠山的自然景色,呈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首联“芦花朴朴雪连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芦花的纯白,给人一种宁静、洁净的感觉;而“枫叶槮槮日满山”则用鲜艳的色彩展现了秋天的热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在这里通过色彩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营造出一种既清丽又热烈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似识游人非俗客,远峰呈露玉孱颜”则引入了人,与自然产生了互动。诗人似乎在与游人对话,暗示这些游人有着不平凡的身份,可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是有着独特情怀的旅者。远山如玉的描写,再次强调了自然的纯美与游人的非凡,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
整首诗在意境上给人一种山水相融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游人情感的认同,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令人心生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芦花朴朴雪连天:描绘芦花的洁白如雪,意象清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枫叶槮槮日满山:用“槮槮”形容枫叶的红艳,展现出满山的秋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 似识游人非俗客:表达对游人的认同,暗示他们的非凡身份,富有情感的交流。
- 远峰呈露玉孱颜:描绘远山的清丽,形容其如玉般的美,增加了诗的意境层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芦花比作雪,枫叶比作火,增强了视觉冲击。
- 对仗:上下联的形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游人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志同道合之人的认同,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芦花:高洁、纯净,象征着清白和宁静。
- 枫叶:热烈、奔放,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秋天的丰收。
- 远峰:清丽、脱俗,象征着理想和无限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用来形容芦花的词是:
A. 火红
B. 朴朴
C. 翠绿 -
诗中提到的游人被描述为:
A. 俗客
B. 非俗客
C. 旅人 -
诗中远山的形象被比作:
A. 玉孱颜
B. 银色
C. 夕阳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魏了翁的诗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和人文情感的结合,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高度的描绘和开阔的视野,两者在主题上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敬仰,但风格各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魏了翁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