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

时间: 2025-02-04 16:08:40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白话文翻译:

将军从紫塞出发,冒顿在乌贪之地。
号角声响彻雁门北,军阵在龙城南展现。
雕弓在夜晚轻轻拉紧,铁骑在晨曦中纷纷赶来。
应该要在白天驻扎,等待战事的来临。

注释:

  • 紫塞:指边塞地区,古代边防的重要关口。
  • 冒顿:匈奴的首领,历史上与汉朝多有冲突。
  • :一种古代的乐器,常用于战场上发号施令。
  • 雁门:位于今山西省北部,古代重要的军事关口。
  • 龙城:指长安的别名,或具体指某个城池。
  • 雕弓:形状优美的弓,象征战争的准备。
  • :驽马,形容骑兵的快速奔赴。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紫塞”与“冒顿”均与汉匈战争相关,反映出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对抗。此诗通过描绘战争的紧张气氛,表现出将军的决心与勇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照邻,唐代诗人,擅长描写战争与边塞的诗作。他的诗多以豪情壮志和悲壮气氛著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于唐代,正值国家边疆频繁发生战争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战斗场景,表达对战士的敬意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战城南》是一首具有强烈战斗气氛的边塞诗,作者通过简练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描绘了将军与士兵在战前的紧张氛围。开头以“将军出紫塞”引入,点明了战斗的背景,设置了冲突的框架。接着“笳喧雁门北”通过音乐的描写,增强了战争的紧迫感。诗中的意象如“雕弓”、“铁骑”不仅突出了武器的精良与士兵的英勇,也象征着即将展开的战争。

整首诗情感激昂,展现了古代将士的豪情壮志,战斗前的准备与期待。最后一句“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则传达了一种期待与自信,表达出对胜利的渴望与对战斗的准备。这种强烈的期待感使整首诗充满了动态美,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将军出紫塞”:将军从边塞出发,显示出战争的来临。
    • “冒顿在乌贪”:敌人冒顿正在集结,暗示战斗的紧迫。
    • “笳喧雁门北”:战号声响起,营造出战争即将爆发的氛围。
    • “阵翼龙城南”:战阵在龙城南形成,显示出军队的准备状态。
    • “雕弓夜宛转”:形象地描绘了弓箭的准备状态。
    • “铁骑晓参驔”:铁骑在晨光中奔赴,展现出士兵的勇猛。
    • “应须驻白日”:暗示白天是决战的时机。
    • “为待战方酣”:表达对战争的期待和对胜利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形成整齐的对称。
    • 夸张:通过“雕弓”、“铁骑”等意象,夸大了战斗的气势。
  •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将士们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所展现出的豪情与决心,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紫塞:象征边疆的防线与战斗的前沿。
  • :代表战争的号角,与士气和动员相关。
  • 雕弓:象征武器的精良与战斗的准备。
  • 铁骑:象征骑兵的迅速与勇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紫塞”指的是哪里?

    • A. 内陆地区
    • B. 边塞地区
    • C. 湖泊
    • D. 山脉
  2. 诗中的“雕弓”象征着什么?

    • A. 美丽的装饰
    • B. 战斗的准备
    • C. 军队的服装
    • D. 友谊的象征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战斗的期待
    • C. 对和平的向往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与卢照邻的《战城南》均描写了边塞的战斗场景,但王昌龄更侧重于感情的细腻与对故乡的思念,而卢照邻则强调了战斗的紧迫与将士的决心。两者各有千秋,分别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视角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