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琴调相思引·夏夜》 作者: 陈家庆 〔清代〕
冰簟银床小院清。
灯移花影上窗明。
今宵微雨,凉意枕函生。
寒水乍沉朱李熟,
冰盘初进藕丝轻。
谁家帘外,玉笛暗飞声。
白话文翻译
在清凉的小院里,冰冷的竹席和银白色的床上显得格外清爽。灯光摇曳,花影在窗上投射出明亮的光影。今晚微微的细雨,让枕头上感受到一阵阵凉意。寒冷的水面上,沉沉的朱李正值成熟,冰盘上轻轻地摆放着初熟的藕丝。是谁家窗帘外,传来自远处的玉笛声在夜色中悄然飘荡?
注释
字词注释
- 冰簟:冰凉的竹席。
- 银床:指用银色材料制成的床,形容床的洁净和清凉。
- 微雨:细小的雨。
- 凉意:凉爽的感觉。
- 枕函:枕头。
- 寒水:冷水。
- 朱李:成熟的红色李子。
- 藕丝:莲藕的丝状部分,代表清凉的食物。
- 玉笛:精美的笛子,通常用来比喻音乐的优美和动听。
典故解析
“玉笛”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寄托,代表着隐秘的思恋或情愫。笛声在夜晚的静谧环境中显得更加悠扬动听,常常暗示着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家庆,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崇尚文人的时代。他的诗歌多表现出细腻的情感,擅长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情冷暖。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体现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琴调相思引·夏夜》创作于一个夏夜,反映了诗人在静谧的夜晚,感受到的清凉与思念。诗歌通过自然景象与细腻的感受,表达了对爱恋的思念与渴望,体现了夏夜特有的情感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凉的夏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清新。开头两句“冰簟银床小院清”便营造出了一种清爽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夏夜的静谧与凉意。接下来的“灯移花影上窗明”,则通过灯光的摇曳与花影的交错,展现了生机与美感,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
随着“今宵微雨,凉意枕函生”的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一个更加私密的空间,细雨带来的凉意使人心生惆怅,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思念与孤独。而后面“寒水乍沉朱李熟,冰盘初进藕丝轻”则通过自然景物的转变,暗喻着时间的流逝与成熟的期待,结合了对夏日果实的描写,增加了诗的层次。
最后一句“谁家帘外,玉笛暗飞声”将思念引向了一个更广阔的情感空间,笛声的悠扬成为思念的寄托,引人遐思,令人向往。整首诗用清新的意象表现了深邃的情感,既有自然的美感,又蕴含了细腻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爱情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冰簟银床小院清:描绘了一个清凉的小院,突出夏夜的清爽。
- 灯移花影上窗明:灯光摇曳,花影随之变幻,给人以美的感受。
- 今宵微雨,凉意枕函生:细雨带来的凉意,增强了诗人的孤独感和思念之情。
- 寒水乍沉朱李熟:用朱李的成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丰收。
- 冰盘初进藕丝轻:藕丝的清凉,代表夏天的美味与清爽。
- 谁家帘外,玉笛暗飞声:笛声引发思念,暗示着爱情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灯移花影”和“寒水乍沉”形成工整的对比。
- 拟人:灯光与花影之间的关系,赋予了静态事物以情感,增强了画面感。
- 意象:通过“冰簟”、“玉笛”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带有情感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思念与孤独,诗人通过夜晚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某个爱人的深切思念,渗透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人情冷暖的敏感。诗中展现了清凉的环境与内心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情感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冰簟:象征清凉与洁净。
- 银床:代表高雅与宁静。
- 玉笛:象征音乐的美好与情感的寄托。
- 朱李:象征成熟与丰收,暗喻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冰簟”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冷凉的竹席
C. 一种食物 -
诗中的“谁家帘外,玉笛暗飞声”表明了什么? A. 风声
B. 思念与渴望
C. 雨声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快乐的夏天
B. 思念与孤独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思念之情,尤其是在夜晚的情境中。
- 温庭筠《更漏子》:描写夜晚的静谧与思念。
诗词对比
- 陈家庆《琴调相思引·夏夜》与李白《月下独酌》
- 两首诗均描绘了夜晚的情景,但前者侧重于思念的情感,后者则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自饮自乐。
- 陈家庆《琴调相思引·夏夜》与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杜甫的诗更为沉重,侧重于家国之思,而陈家庆的诗则更多体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柔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读》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与写作技巧》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琴调相思引·夏夜》这首诗的意境与情感,提炼出其中的美感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