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

时间: 2025-01-26 02:23:32

巴子城荒非昔人,公孙何处问遗民。

千年惟有武侯碛,留与踏歌行早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枝歌
作者: 孙嵩 〔宋代〕

巴子城荒非昔人,
公孙何处问遗民。
千年惟有武侯碛,
留与踏歌行早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巴子城的荒凉,已不是昔日的繁华;公孙(即公孙策)在哪里去打听那些遗留下来的百姓呢?千年来,只有武侯碛的沙土依然存在,留给人们在早春时踏歌吟唱。

注释:

  • 巴子城:即巴子城,位于今四川省,历史悠久,曾为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 公孙:这里指的是公孙策,是历史上著名的谋士,诗中提到他是为了强调对遗民的关怀。
  • 武侯碛:指的是与诸葛亮(武侯)相关的地名,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记忆。
  • 踏歌:指边走边唱,表示一种欢快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嵩(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情,语言清新,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南北朝之后的社会变迁之际,诗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对往昔繁华的追思,表达了对遗民的关怀。

诗歌鉴赏:

《竹枝歌》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作品。诗中通过对巴子城荒凉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开篇“巴子城荒非昔人”,直接点明了城池的衰败,令人感到时光的无情。接着,诗人提到公孙策的身影,似乎在询问那些失去家园的遗民,体现出对民生的关心与思考。

“千年惟有武侯碛”一句,突出了一种历史的延续感。尽管人去楼空,唯有这片土地仍在,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与历史的沉淀。同时,提到“留与踏歌行早春”,则为全诗增添了一丝温暖与希望,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生,尽管历史的沧桑仍在,但生活依旧要继续,带着对往昔的怀念,踏歌而行。

整首诗在简洁中蕴含深厚的情感,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未来的希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历史和人情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巴子城荒非昔人:巴子城如今荒凉,不再是昔日的繁华景象。
    • 公孙何处问遗民:公孙策在哪里寻问那些失去家园的百姓?
    • 千年惟有武侯碛:千年来,只有与诸葛亮相关的武侯碛依然存在。
    • 留与踏歌行早春:这片土地留给人们在春天时节歌唱。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昔日繁华与现今荒凉,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踏歌”一词生动形象,寓意了生活的继续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主题思想:诗歌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情的关怀,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反思。

意象分析:

  • 巴子城:象征历史的沧桑与人类文明的变迁。
  • 公孙:代表着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民生的关注。
  • 武侯碛:象征着历史的存续和文化的传承。
  • 踏歌:象征着生活的乐观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巴子城”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四川
    • B. 河南
    • C. 湖南
    • D. 江苏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公孙”是指__

  3.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无情感慨。 (对/错)

答案

  1. A
  2. 公孙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但更加强调豪情壮志,而《竹枝歌》则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情的关怀。
  • 《春望》:都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但《竹枝歌》在个人情感上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诗词曲鉴赏》

以上内容涵盖了对《竹枝歌》的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