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调相思引》

时间: 2024-09-19 20:54:06

月色清清懒去眠,半昏灯烬绿无烟。

个侬相隔,只在小楼边。

落剪有声知倦绣,拍窗无语却鸣弦。

昨朝相见,礼数太周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色清清懒去眠,半昏灯烬绿无烟。
个侬相隔,只在小楼边。
落剪有声知倦绣,拍窗无语却鸣弦。
昨朝相见,礼数太周旋。

白话文翻译:

月光明亮,我懒得去入睡,昏暗的灯光下,烛火微弱无烟。
我与你相隔,近在小楼的边缘。
剪刀落下的声音,仿佛知道我疲倦地刺绣,窗外敲打的声音无言,却像是在弹奏琴弦。
昨天的相见,礼数繁琐,显得过于周旋。

注释:

  • 清清:形容月光明亮,清晰。
  • :懒惰、不愿意。
  • 灯烬:指灯的余烬。
  • 个侬:方言,指“你”。
  • 落剪:剪刀落下的声音。
  • 倦绣:疲倦于刺绣。
  • 拍窗:敲打窗户。
  • 鸣弦:琴弦的声音,暗指音乐。
  • 礼数:礼仪、礼节。

典故解析:

“琴调相思引”中的“琴”不仅是乐器,更象征着情感的寄托。在古代,琴声常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诗人借此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诗中提到的“礼数”反映了古代人际交往的繁琐,常常阻碍真情流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主要以词作见长,风格清新婉约,擅长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之时,诗人可能受到了当时文人交流的影响,表现出对爱情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琴调相思引》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诗作,徐玑通过简单的日常景象,展现了深厚的相思之情。开篇的“月色清清懒去眠”,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安静而清晰的感觉。诗人懒于入眠,暗示心中有事,心绪难平。接着,诗人以“半昏灯烬绿无烟”展现出夜晚的静谧与孤独,烛火微弱,隐喻着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个侬相隔,只在小楼边”,通过空间的描绘,表达了虽然物理上相隔不远,但心灵的距离却是无比遥远的。这种对比加深了相思的苦楚。接下来的“落剪有声知倦绣”,是一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剪刀落下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心中的倦怠,而“拍窗无语却鸣弦”则通过窗外的敲打声,传达出一种无声的期盼与思念。

最后一句“昨朝相见,礼数太周旋”,则是对昨天见面的回忆,表达了在形式的礼节中,情感的真实被遮掩,暴露了人际交往中的无奈与疲惫。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勾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盼,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思念之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月色清清懒去眠:描绘了诗人在月夜下的心境,虽然月光明亮,但却不愿入眠,暗示心有所思。
    • 半昏灯烬绿无烟:通过烛火的微弱描绘出孤独的气氛,绿烬无烟则增添了一种宁静又略显凄凉的情感。
    • 个侬相隔,只在小楼边:表达了与爱人近在咫尺的感觉,但心灵的距离却是遥不可及。
    • 落剪有声知倦绣:用听觉意象传达出疲惫的心情,剪刀的落下仿佛在诉说着心中的无奈。
    • 拍窗无语却鸣弦:窗外的敲打声无言,却似乎在弹奏着思念的旋律,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昨朝相见,礼数太周旋:对昨天见面的回忆,表达了在形式礼节中情感的掩饰,显得有些虚伪。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形容为清清的,增强了夜晚的氛围。
    • 拟人:剪刀落下的声音似乎在表达情感,给静物赋予了情感。
    • 对仗:如“落剪有声”与“拍窗无语”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相思之情展开,透露出一种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表现了对于爱情中距离感的无奈与渴望。

意象分析:

  • 月色:象征着思念与宁静,常用于表达孤独与期盼。
  • 灯烬:暗示生活的微弱希望与孤独的状态。
  • 小楼:引发对爱的归属感与空间的联想。
  • 剪刀: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内心的疲惫。
  • :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交流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月色清清”表达的是: A. 明亮的月光
    B. 阴暗的夜晚
    C. 激烈的情感

  2. “个侬相隔,只在小楼边”中,“个侬”指的是: A. 朋友
    B. 爱人
    C. 家人

  3. 诗人对“昨朝相见”的情感态度是: A. 高兴
    B. 疲惫与无奈
    C. 期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离愁别绪,但其风格更加细腻、婉约。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则更加浓烈,展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失落。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基础知识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