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7:08: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荻篱萧洒织来新,
茅屋横斜画不真。
乾地种禾那用水,
湿芦经火自成薪。
岛居莫笑三百里,
菜把活它千万人。
白浪打天风动地,
何曾惊著一微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新修的荻篱,茅屋斜斜地建造,似乎并不真实。干燥的土地上种稻子根本不需要水,而湿润的芦苇经过火焰后可以变成柴薪。生活在这座小岛上的人,不要小看这三百里之外的地方,菜地养活了成千上万的人。白浪拍打着天空,风动着大地,这一切又何曾惊动过一丝微尘呢?
注释:
- 荻篱:用荻草编成的篱笆,常用于田园居住环境。
- 萧洒:形容清新、潇洒的样子。
- 茅屋:用茅草等简单材料搭建的房屋。
- 画不真:指茅屋的形态看似不真实。
- 乾地:干燥的土地。
- 湿芦:湿润的芦苇。
- 自成薪:湿芦经过火焰后可以变成柴薪。
- 岛居:住在岛上的人。
- 白浪打天:白色浪花拍打着天空。
典故解析:
“白浪打天”可以理解为海洋的壮丽景象,古往今来,海洋常常被用来象征广阔与力量。诗中提到的“千万人”则反映了大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展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宗子,晚号诚斋,南宋江西庐山人。他是诗人、散文家、书法家,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常常在水边小岛上隐居,观察自然与人生活的关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通过描绘荻篱和茅屋的朴素场景,展现了小岛居民的宁静生活。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尤其是“湿芦经火自成薪”的描写,体现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界的自我循环和再生。
后半部分则转向更广阔的人生观,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诗中“白浪打天风动地”的场景描绘出自然的磅礴气势,同时又以“何曾惊著一微尘”来强调自然的浩大与人类的渺小,传递出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在宇宙的宏伟面前,人类的烦恼和挣扎显得微不足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荻篱萧洒织来新:新编织的荻篱,看起来清新自然。
- 茅屋横斜画不真:茅屋的形态斜斜的,似乎画得不够真实。
- 乾地种禾那用水:在干燥的土地上种稻子根本不需要水。
- 湿芦经火自成薪:湿润的芦苇经过火焰后可以变成柴薪。
- 岛居莫笑三百里:住在岛上的人,不要小看这三百里之外的地方。
- 菜把活它千万人:菜地养活了成千上万的人。
- 白浪打天风动地:白浪拍打着天空,风动着大地。
- 何曾惊著一微尘:这一切又何曾惊动过一丝微尘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喻为生动的画面,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白浪打天”表现出自然的情感,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类微小的反思,以及对生活宁静的向往。通过对小岛生活的描绘,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荻篱:象征着自然的简朴与美好。
- 茅屋:代表着乡村的宁静生活。
- 湿芦:隐喻自然的生生不息。
- 白浪: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和壮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荻篱萧洒织来新”中的“新”是指什么?
A. 新鲜的感觉
B. 新编织的物品
C. 新的季节
答案: B -
诗中“湿芦经火自成薪”表达了什么含义?
A. 自然资源的利用
B. 湿芦的美丽
C. 火的危险
答案: A -
“白浪打天风动地”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风静浪平
B. 自然的力量
C. 人的活动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写了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从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三首》与陶渊明的《饮酒》:
- 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宁静的生活,但杨万里更注重描绘水乡生活的细腻,而陶渊明则强调隐居生活的理想。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