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坡园》

时间: 2025-01-11 08:41:46

墙拥双扉锁锦窝,溪声不敌树声多。

谁家种麦曾名岭,今日寻梅且陟坡。

万厦栋梁巢燕雀,四山风日养松萝。

园丁自饱栽花利,月给杨家得几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墙拥双扉锁锦窝,溪声不敌树声多。
谁家种麦曾名岭,今日寻梅且陟坡。
万厦栋梁巢燕雀,四山风日养松萝。
园丁自饱栽花利,月给杨家得几何。

白话文翻译:

这座墙边上有两扇大门锁住了华丽的鸟巢,溪水的声音比不上树木的声音多。
哪家种过麦子曾经在这座山岭上,如今却在这里寻梅花,爬上小坡。
高高的房屋和大梁上筑着燕雀的巢,四周的山风和阳光滋养着松树和藤萝。
园丁自己享受着种花的收益,然而每月给杨家能得多少呢?

注释:

  • 墙拥:墙壁包围着。
  • 双扉:两扇大门。
  • 锁锦窝:锁住华丽的鸟巢。
  • 溪声:指小溪流淌的声音。
  • 树声:指树木的声响,可能是风吹树叶的声音。
  • 名岭:指著名的山岭。
  • 陟坡:登上山坡。
  • 万厦栋梁:形容房屋众多,栋梁形态的比喻。
  • 巢燕雀:燕雀在巢中,寓意生机。
  • 松萝:松树和藤萝。
  • 园丁:指种花的农夫。
  • 月给:每月的收入。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种麦”和“寻梅”可以看作对比,反映出农耕与赏梅的生活情趣。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清雅,这里也暗示诗人对梅花的欣赏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注重自然景观的描写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董嗣杲闲游田园之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考。在宋代,社会相对安定,士人常常游山玩水,抒发情感。

诗歌鉴赏:

《梅坡园》通过描绘一个山水相依的田园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的开头以“墙拥双扉锁锦窝”引入,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安静而美丽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感觉。接着,诗人将溪声与树声相对比,强调自然声音的多样性,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谁家种麦曾名岭,今日寻梅且陟坡”,这句不仅是对农田的回忆,也暗示了人们生活的变化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诗人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思考着园丁的辛劳和收获的意义。

最后,结尾的“月给杨家得几何”体现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思考,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整体来看,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墙拥双扉锁锦窝”:描绘环境,墙壁和大门锁住了美丽的鸟巢,象征着一种保护与宁静。
    • “溪声不敌树声多”:对比自然声音,溪水声少,树木的声音多,表现出环境的生机。
    • “谁家种麦曾名岭”:暗示历史的变迁与人们生活的变化。
    • “今日寻梅且陟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万厦栋梁巢燕雀”:描绘了人居环境的繁荣与生机。
    • “四山风日养松萝”:表现了自然环境的宜人与生长。
    • “园丁自饱栽花利”:反映了劳动者的收获与辛勤。
    • “月给杨家得几何”:表达对物质财富的思考。
  2. 修辞手法

    • 对比:溪声与树声的对比。
    • 拟人:通过“养”将风日与松萝关系拟人化。
    • 象征: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
  3.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反映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高洁、坚韧。
  • :象征流动的生命。
  • :象征生机与稳定。
  • 园丁:象征辛勤劳动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梅坡园》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董嗣杲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锁锦窝”指代什么?

    • A. 美丽的房屋
    • B. 华丽的鸟巢
    • C. 精美的花园
    • D. 古老的树木
  3. “今日寻梅且陟坡”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 A. 财富
    • B. 自然美
    • C. 荣誉
    • D. 友谊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董嗣杲的《梅坡园》均描绘自然,但王维更注重意境的深远,而董嗣杲则着重生活的细腻与温情。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不同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3. 《董嗣杲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