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阴崖月馀雪未消,春入富池江上遥。
寒林万木绝枝叶,终日强欲收堕樵。
古屋羁人鬓萧萧,三冬暖曲无炭烧。
掘地作炉煨榾柮,如此为官徒折腰。
白话文翻译:
在阴暗的山崖上,月光照耀下的雪尚未融化,春天却已在富池江边悄然到来。寒冷的森林里,万木凋零,枝叶全无,整日里我只想去砍些柴火。古老的房屋里,流落在外的人鬓发斑白,冬天三个月里,虽然有温暖的歌曲,却没有炭火取暖。为了取暖,我只能挖地作炉,煨些木柴。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官的我只能低头屈从。
注释:
- 阴崖:指阴暗的山崖,象征寒冷。
- 月馀雪未消:月光照耀下的积雪仍未融化,表现出严寒的环境。
- 春入富池江上遥:春天来临在远处的富池江上,暗示春天的遥远和希望。
- 寒林万木绝枝叶:寒冷的树林里,万树凋零,象征生机的消逝。
- 掘地作炉煨榾柮:挖地做炉灶,烧柴取暖,显示生活的不易。
- 徒折腰:意指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屈从,表现出无奈和悲哀。
典故解析:
该诗中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寒冷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所处时代的艰难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惟新,号亘庵,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生活在战乱和动荡的年代,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其诗作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困惑与无奈。
创作背景:
《苦寒》写于冬季,反映了诗人在寒冷季节中的苦闷和生活的艰辛,生动描绘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
诗歌鉴赏:
《苦寒》以阴冷的自然环境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在寒冷中生存的艰难与无奈。开篇描绘了“阴崖月馀雪未消”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寒冷而寂静的氛围,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春天却依然遥不可及。接下来,诗人对“寒林万木绝枝叶”的描写,突显了冬季的凋零与荒凉,令人感到无尽的孤独与绝望。诗中提到的“古屋羁人鬓萧萧”,不仅描绘了诗人的形象,也反映了那一代人普遍的生活状态。三冬之际,尽管心中有音乐的温暖,却因为缺少炭火而倍感寒冷,这种对比深化了诗歌的情感。
最后一句“如此为官徒折腰”,则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中不得不屈从的无奈,暗示了仕途的艰难和对理想的渴望。整首诗气氛沉重,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渴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阴崖月馀雪未消:在阴暗的山崖上,月光下的雪还未融化,表现出寒冷的环境。
- 春入富池江上遥:春天来临在远处的富池江畔,暗示了希望的遥远。
- 寒林万木绝枝叶:寒冷的森林里,万木凋零,暗示生命的凋零。
- 终日强欲收堕樵:整日努力想要收集倒下的柴火,传达生存的压力。
- 古屋羁人鬓萧萧:古老的房屋中,一个被困的人鬓发斑白,描绘出孤独和岁月的无情。
- 三冬暖曲无炭烧:即使有温暖的旋律,却没有炭火取暖,体现了生存的困境。
- 掘地作炉煨榾柮:为了取暖,挖地作炉,显示了生活的艰辛。
- 如此为官徒折腰:在这样的环境中,为官的我只能低头屈从,表达了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对寒冷的自然环境与温暖的音乐进行对比,突显生活的困境。
- 意象:使用“雪”、“寒林”、“古屋”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拟人:通过“鬓萧萧”描绘人的状态,将环境与心境结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苦闷与无奈,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希望与理想的渴望,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崖:象征寒冷和孤独。
- 雪:代表严酷的环境与阻碍。
- 春:象征希望和生机。
- 古屋:代表着过往的岁月与无奈的生活状态。
- 柴火:象征生存的基本需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林万木绝枝叶”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生机勃勃
- B. 寂静孤独
- C. 欢快愉悦
-
诗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做了什么来取暖?
- A. 煮水
- B. 挖地作炉煨榾柮
- C. 点篝火
-
诗的最后一句“如此为官徒折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自豪
- B. 无奈
- C. 激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冬夜读书示子聿》:朱熹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董嗣杲的《苦寒》更加强调个人的苦闷与无奈,而王维的作品则更多体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