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口号二首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定江军门拥云气,
庐山面目长相朝。
阃臣所持止一恕,
墙壁何恨粘歌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的军门在云雾中显得气势雄伟,庐山的面貌在晨曦中显得格外清晰。阃臣(即朝廷的大臣)所持的不过是一种宽恕之心,墙壁上为何会有对歌谣的怨恨呢?
注释
- 定江军门:指的是江边的军营或关口,形象地描绘出军队的气氛。
- 庐山:位于江西,是中国著名的名山,常被描绘成秀美的景象。
- 阃臣:指的是朝廷中的大臣,通常负责治政。
- 恕:宽恕、宽容的意思。
- 墙壁:墙面,隐喻社会或环境的压迫。
- 粘歌谣:指墙壁上贴着的歌谣,可能隐喻对生活的不满或对现实的控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子龙,号澄斋,宋代诗人,官至太常丞,以诗词见长,常以抒发个人情怀和时事见闻为主,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多变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军政环境,抒发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对江城风光的细腻观察以及对政治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定江军门拥云气”引入,瞬间勾勒出一幅雄壮的军营画面,云气缭绕,寓意着权力的神秘与壮丽。而后提到庐山的“面目长相朝”,则与军门的雄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重的对立。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阃臣所持止一恕”表现了对当权者的批判,认为大臣们的宽恕之心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似乎无法改变社会的黑暗面。而“墙壁何恨粘歌谣”一句则显得意味深长,似乎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歌谣本应是歌颂美好生活的,但在墙壁上却成了无奈的控诉,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无奈。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深邃,展现出董嗣杲作为宋代诗人对社会、自然以及人性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定江军门拥云气:描绘了军门的壮观景象,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氛围。
- 庐山面目长相朝:与军门形成对比,展示出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 阃臣所持止一恕:揭示了当权者的无能与冷漠,似乎只有宽恕之心而缺乏真正的作为。
- 墙壁何恨粘歌谣: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失望,歌谣也成为了无奈的控诉。
修辞手法:
- 对比:军门的雄伟与庐山的美丽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诗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思考。
- 隐喻:墙壁上的歌谣象征着人们对社会的不满与抗议。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军政环境与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深思与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权者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军门:象征权力与军事。
- 庐山: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 阃臣:政治的冷漠与无能。
- 墙壁与歌谣:社会的压迫与无奈的控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定江军门”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边的军营
- B. 一个山峰
- C. 一条河流
-
“阃臣所持止一恕”中的“恕”是什么意思?
- A. 责罚
- B. 宽恕
- C. 忍耐
-
诗中提到的“庐山”象征着什么?
- A. 斗争
- B. 自然之美
- C. 战争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庐山绝顶》 -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 董嗣杲《江城口号》与李白《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庐山的美丽,但董嗣杲更侧重于对社会的批判,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庐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