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32:57

拟将沉醉为清欢。

黄昏独倚阑。

一重水隔一重山。

夕阳楼外闲。

愁眉敛,晚妆残。

拈花子细看。

锦屏罗幕护春寒。

无人整翠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拟将沉醉为清欢。黄昏独倚阑。一重水隔一重山。夕阳楼外闲。愁眉敛,晚妆残。拈花子细看。锦屏罗幕护春寒。无人整翠鬟。

白话文翻译:

我想把沉醉的心情化作清爽的欢愉。黄昏时分,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水和山一重接着一重,夕阳下的楼外显得悠闲。愁眉紧锁,妆容已显残缺。我细心端详那花朵,锦绣的屏风和罗幕保护着春寒的气息。此时无人来为我整理翠绿的发髻。

注释:

  • 沉醉:陶醉于某种情感或状态,通常指醉酒或沉迷于美好事物。
  • 清欢:清雅的欢乐,指一种淡泊而纯粹的快乐。
  • :栏杆,指窗前或阳台的护栏。
  • 愁眉:愁苦的眉头,表示忧愁的情绪。
  • 晚妆:傍晚时的妆容,通常指女性的打扮。
  • 拈花子:形容轻轻捏花,可能指细致的观察或欣赏。
  • 锦屏罗幕:指华丽的屏风和轻薄的帷幕,象征着装饰和隐秘。
  • 翠鬟:翠绿色的发髻,常常用来描绘女子的美丽。

典故解析:

此诗歌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拈花子”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形容细致的观察和欣赏。诗中描绘的黄昏场景与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息息相关,体现了清代文人的情感细腻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程颂万,清代文学家,以词作见长,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为特色。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文人生活富裕。诗人借助黄昏时分的情景,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寻。

诗歌鉴赏:

《阮郎归 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表现了诗人在黄昏时分的孤独与思索。诗的开头便以“拟将沉醉为清欢”引入,展现了诗人试图摆脱内心的愁苦,寻求一种清雅的欢愉。这种想法却又被水与山重重隔断,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接着,诗中描绘的黄昏景象,夕阳下的楼外显得格外闲适,但愁眉紧锁的诗人却并不能享受这一份宁静。晚妆残缺的描写,唤起了对美好逝去的惋惜。该词的意象层层递进,通过“拈花子”的细看,表现了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

最后,锦屏罗幕保护着春寒,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凸显了环境的美,也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未被理解的情感。整首词通过对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构建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美感,展示了清代文人特有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拟将沉醉为清欢:表现了诗人想要从沉醉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清雅的欢乐。
  2. 黄昏独倚阑:在黄昏时分,诗人独自倚靠在栏杆上,增添了孤独感。
  3. 一重水隔一重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法亲近。
  4. 夕阳楼外闲:外面的世界在夕阳下显得悠闲,但诗人的心情却截然不同。
  5. 愁眉敛,晚妆残: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对美好事物的失落。
  6. 拈花子细看:细致观察,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7. 锦屏罗幕护春寒:环境的华美与内心的孤寂形成对比。
  8. 无人整翠鬟:反映了诗人的孤独,无人理解和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沉醉”比作一种状态,展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愁眉敛,晚妆残”,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水、山、夕阳等意象交织,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黄昏时分的孤独感与对美的追求,反映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及情感的自我抒发。

意象分析:

  • :象征着隔阂与距离。
  • :代表着阻碍与障碍。
  • 夕阳: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与忧愁。
  • :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锦屏罗幕:象征着生活的华美与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拟将沉醉为清欢”中的“沉醉”指的是: A. 醉酒 B. 陶醉于情感 C. 沉迷于游戏

  2. 诗中“愁眉敛,晚妆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开心 B. 孤独与失落 C. 兴奋

  3. “无人整翠鬟”中“无人”指的是: A. 朋友 B. 亲人 C. 爱人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程颂万的作品同样表达了女性的内心情感,但前者更显柔情与细腻,而后者则更多展现了孤独与思索的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作品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