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甲午晚春和晏小山》
时间: 2025-02-04 17:36: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阮郎归 甲午晚春和晏小山
作者:龙榆生
杏黄衫子露春纤。
当窗启镜奁。
腻云低亸病相兼。
炉香嫩更添。
莺寂寂,昼厌厌。
杨花扑绣帘。
恼人疏雨浴清蟾。
斜光入后檐。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杏黄色衫子轻柔地包裹着纤细的身姿。
在窗前打开镜子盒,妆容渐渐显露。
浓密的云层低垂,仿佛病态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炉中香气更显娇嫩。
黄莺在静静地鸣叫,白昼显得有些厌倦。
杨花如絮,轻轻扑打在绣帘上。
那恼人的细雨,仿佛在冲刷着皎洁的月亮。
斜阳透入后檐,洒下柔和的光芒。
注释:
- 杏黄衫子:杏色的衫子,形容春日的服装。
- 露春纤:展现春天的纤细美丽。
- 腻云:形容云层浓密,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
- 炉香嫩更添:炉子里散发出娇嫩的香气。
- 莺寂寂:黄莺静静地鸣叫。
- 杨花扑绣帘:杨花轻轻地打在绣帘上。
- 疏雨浴清蟾:细雨冲刷着明亮的月亮。
- 斜光入后檐:夕阳的光线透入房屋后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龙榆生(1880-1942),字子华,号云生,晚号榆生,江苏江阴人。近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以擅长词作而闻名,风格清新、细腻,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甲午年(1894年),正值晚春时节,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春日的温柔和生命的气息,同时也隐含着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诗歌鉴赏:
《阮郎归》是一首生动细腻的词作,以春日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杏黄衫子露春纤”,开篇就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柔美,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接着,诗人通过“当窗启镜奁”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生活的细节与温馨,仿佛看到了窗前女子的妆扮,细腻而生动。
诗中“腻云低亸病相兼”一句,使用了浓厚的意象,表达了春日的沉闷与隐隐的忧伤,这种情感与春天的美丽形成了鲜明对比,揭示了生活的复杂性。同时,黄莺的鸣叫与杨花的飘落,赋予了诗歌一种生动的动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转的感慨。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惆怅,表现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诗歌的韵律流畅,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精湛的艺术技巧与独特的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杏黄衫子露春纤:春天的杏色衫子映衬出女子的纤细身姿。
- 当窗启镜奁:在窗前打开了镜子盒,仿佛在细细打扮自己。
- 腻云低亸病相兼:浓厚的云层低垂,似乎与病态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 炉香嫩更添:香炉中散发出娇嫩的香气,更加引人入胜。
- 莺寂寂,昼厌厌:黄莺静静地鸣叫,白天似乎也显得厌倦。
- 杨花扑绣帘:杨花轻轻地打在绣帘上,增添了春天的气息。
- 恼人疏雨浴清蟾:那细雨恼人,仿佛在冲刷着皎洁的月亮。
- 斜光入后檐:夕阳的光线透入后檐,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腻云低亸”,将云比作一种沉闷的情绪。
- 拟人:如“莺寂寂,昼厌厌”,赋予鸟类和时间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的结构对称,形成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内心情感的流露,既有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隐含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黄:象征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 腻云:表达了春日的沉闷与复杂的情感。
- 莺: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杨花:代表春天的轻柔与美丽。
- 疏雨:隐喻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扰。
- 清蟾:象征明亮的月光与宁静的夜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杏黄衫子露春纤”中的“春纤”是指: A. 春天的花朵
B. 春天的纤细身姿
C. 春天的风景 -
诗中“腻云低亸病相兼”描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沉闷与病态
C. 喜悦与欢快 -
“恼人疏雨浴清蟾”中的“清蟾”指的是: A. 一种动物
B. 皎洁的月亮
C. 一种植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比较龙榆生的《阮郎归》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但李清照的词中更加入了对爱情的思考,而龙榆生则更关注生活的细节与自然的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龙榆生诗词集》
- 《近现代诗词名家解析》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