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向日南枝不奈晴。
无风绛雪自飘零。
画楼更作断肠声。
小侧金荷迎落蕊,高烧银烛照残英。
生愁斜月酒初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朝阳照耀着南边的枝头,难以忍受这晴朗的天气。
没有风,却能看到红色的花瓣如雪花般飘落。
画楼里的声音更显得令人断肠。
小巧的金色荷花迎接着凋落的花蕊,高烧的银烛照亮了残存的花朵。
在斜月下,我刚刚醒来,心中感到一阵愁苦。
注释:
字词注释:
- 向日:朝阳照射的方向,表示正面的阳光。
- 南枝:南边的树枝,常用于形容温暖的环境。
- 绛雪:指红色的花瓣,像雪一样飘落。
- 画楼:装饰华丽的楼阁,常被用于抒发感情的场所。
- 断肠声:形容悲伤的声音。
- 金荷:指金色的荷花,象征美丽。
- 残英:凋零的花朵,表示失落和悲伤。
- 斜月:月亮倾斜,表示夜晚的时光。
- 酒初醒:刚刚醒来,表示醉后的迷离与愁苦。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画楼”与“银烛”,常见于古代文人雅集,指代那种清雅、孤寂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与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著名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词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创作于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时代,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浣溪沙》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词作,诗人在自然景色的描写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开头两句描绘了春日的阳光和花瓣的飘落,形成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通过“无风绛雪自飘零”,诗人传达了对那种无奈与孤独的感触。接下来的“画楼更作断肠声”,则将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惆怅。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金荷迎落蕊”和“高烧银烛照残英”,将目光从外界的自然景色转向内心的情感,象征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惋惜。而最后一句“生愁斜月酒初醒”,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时间的流逝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在月光下,经过酒醉之后的清醒与愁苦。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日的美景,夹杂着浓厚的个人情感,展现了宋代词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日南枝不奈晴:描写阳光照射下的南边枝头,表达一种无奈与不平衡的心情。
- 无风绛雪自飘零:花瓣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自行飘落,象征着无常与失落。
- 画楼更作断肠声:在华丽的楼阁中传来悲伤的声音,增添了词作的情感深度。
- 小侧金荷迎落蕊:金色的荷花迎接凋零的花蕊,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高烧银烛照残英:银烛高烧,照亮了残存的花朵,暗示着对过去的追忆。
- 生愁斜月酒初醒:在斜月的映照下,刚刚醒来的我感到愁苦,表现出对生活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瓣比作“绛雪”,增强了意象的视觉冲击力。
- 拟人:让“金荷迎落蕊”,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高烧银烛照残英”,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景与内心的愁苦展开,反映了生命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眷恋,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与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枝:象征温暖与希望。
- 绛雪:美丽而脆弱的事物,象征生命的短暂。
- 画楼:人文气息浓厚的场所,象征情感的寄托。
- 金荷:美丽的荷花,象征青春与生命的美好。
- 银烛:象征温暖与光明,照亮过去的回忆。
- 斜月:时间的流逝,象征人生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风绛雪自飘零”中“绛雪”指的是什么?
A. 白雪
B. 红色花瓣
C. 雨水
D. 霜 -
“生愁斜月酒初醒”中“斜月”象征什么?
A. 夜晚
B. 时间的流逝
C. 春天
D. 酒 -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快乐
B. 忧伤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 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自然景色中探讨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与唐代王维的《鹿柴》相比,李弥逊的《浣溪沙》在情感表达上更具个人色彩,而王维则更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传达情感,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词简史》
- 《李弥逊研究》
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深入了解李弥逊及其作品的背景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