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寄远)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春又老。愁似落花难扫。
一醉一回才忘了。醒来还满抱。
此恨欲凭谁道。柳外数声啼鸟。
只恐春风吹不到。断云连碧草。
白话文翻译:
春天又老去了,愁苦像落花一样难以扫去。
喝醉一回才能忘却,醒来却仍然满怀忧愁。
这份怨恨又能向谁诉说呢?柳树外传来几声鸟啼。
只怕春风再也吹不到这里,断云连着碧绿的草地。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又老: 春天又过去了,暗示时间的流逝。
- 愁似落花难扫: 愁苦像落花一样难以清扫,形容愁苦的深重。
- 一醉一回: 指喝醉酒一次,才能稍微忘记烦恼。
- 此恨欲凭谁道: 这份怨恨又能向谁诉说,表现孤独无助。
- 柳外数声啼鸟: 柳树外听到几声鸟叫,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只恐春风吹不到: 怕春风再也无法到达,暗示失去希望。
- 断云连碧草: 断断续续的云彩与青翠的草地相连,描绘出春天的景象。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柳外数声啼鸟”可以联想到古诗中春天鸟鸣的意象,常常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子明,号梦阮,宋代诗人,生活于南宋时期。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情感细腻,尤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而著称。
创作背景:
《谒金门(寄远)》创作于春天,诗人在此时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与自身的愁苦,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谒金门(寄远)》是一首表达离愁别恨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感怀,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忧愁。开篇以“春又老”引入,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个人的失落感,愁苦如落花般无法清扫,暗示着内心的烦恼难以解脱。
接着,诗人通过“醉”与“醒”的对比,表现出对忘却烦恼的渴望,却又在清醒时陷入更深的忧愁。“此恨欲凭谁道”一句,抒发了对诉说对象的渴求,表现出一种无助和孤独感。
最后几句,鸟鸣与草地的描绘,虽为春的美好景象,却又隐含了诗人对春风再也无法吹到的惋惜,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失去与希望的渺茫。整首诗在意象上形成了春与忧愁的对比,情感上则流露出对过往美好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又老: 表达春天的去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 愁似落花难扫: 愁苦难以排解,落花象征美好的逝去。
- 一醉一回才忘了: 喝醉一次才能暂时忘却烦恼。
- 醒来还满抱: 醒来后依然满怀忧愁。
- 此恨欲凭谁道: 无处倾诉心中的怨恨与忧愁。
- 柳外数声啼鸟: 春天的声音,却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 只恐春风吹不到: 对未来的担忧与恐惧。
- 断云连碧草: 描绘春天的景象,象征希望与失落的交织。
修辞手法:
- 比喻: “愁似落花”,将忧愁比作落花,形象而生动。
- 对仗: “一醉一回”与“醒来还满抱”形成对比,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 拟人: “春风吹不到”,赋予春风以情感,表现对春天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抒发了诗人内心深沉的孤独感与无奈。通过春天的景象与个人的情感交织,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 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美好,反映个人情感的变化。
- 落花: 代表过去的美好,无法挽回的失去。
- 啼鸟: 传达出春天的生机,然而也凸显出诗人的孤独。
- 春风: 希望与温暖,却又象征着无法触及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又老”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愁苦
C. 希望 -
“此恨欲凭谁道”中的“恨”指的是什么?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无法诉说的愁苦 -
“柳外数声啼鸟”中的鸟鸣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诗人的孤独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春望》与李弥逊的《谒金门(寄远)》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国家的忧虑,而李弥逊则聚焦于个人的情感与孤独。两者的情感基调各有不同,前者的沉重与后者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李弥逊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