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赏梅即席和洪内翰韵)》

时间: 2025-01-27 03:47:43

何许住。

不属西湖烟雨。

雪后偏怜香猛处。

全胜开半树。

试倩暖云收贮。

桃杏尽教羞妒。

只把新词林下去。

一春休著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赏梅即席和洪内翰韵)
作者: 张鎡〔宋代〕
何许住。不属西湖烟雨。
雪后偏怜香猛处。全胜开半树。
试倩暖云收贮。桃杏尽教羞妒。
只把新词林下去。一春休著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对春天的期待。诗人问梅花的栖息之地,指出它与西湖的烟雨不同,尤其在雪后更显得香气浓郁。梅花的盛开胜过其他花木,诗人希望能借助暖云来保存这份美丽。桃花和杏花也因此感到羞愧,诗人打算用新词来描绘梅花的美丽,让整个春天都不会再下雨。


注释

  • 何许住:何处栖息。
  • 不属:不属于。
  • 西湖烟雨:指西湖的美丽景色,烟雨朦胧。
  • 偏怜:特别怜爱。
  • 香猛处:香气浓烈的地方。
  • 全胜:完全胜过。
  • 暖云:温暖的云。
  • 收贮:收存,储藏。
  • 桃杏:桃花和杏花。
  • 羞妒:感到羞愧和妒忌。
  • 新词:新的诗句。
  • 林下去:到林中去。
  • 休著雨:不要再下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鎡,字君德,号子澄,宋代诗人,擅长词作,代表作品有《谒金门》等。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为题材,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花盛开之际,诗人与友人赏梅时即兴而作,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及对春天的期待。梅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尤其在寒冷的雪后更显得生机勃勃。


诗歌鉴赏

《谒金门》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深刻赞美与对春天的渴望。诗开头以“何许住”发问,体现了诗人对梅的好奇与向往。接着,诗中对西湖烟雨的提及,暗示了梅花的独特之处,它不仅仅是美丽的花卉,更是冬去春来的象征,承载着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雪后偏怜香猛处”一句,将梅花与雪后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梅花的坚韧与独特的香气。此时,梅花在雪的衬托下越发显得清香四溢,令人怜爱。诗人接着提出“全胜开半树”,强调梅花的盛开胜过其他花木,表现出对梅花的强烈欣赏与赞美。

“试倩暖云收贮”一句,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想借助暖云来保存这份梅花的美丽。这种情感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表现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最后,诗句“只把新词林下去,一春休著雨”则透露出诗人希望创作出新的作品,以此来表达对梅花的深情。不希望春天再有雨水,这种期待也反映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蕴含深厚的情感,既有对梅花的赞美,又有对春天的期盼,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与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许住:诗人以问句开篇,表达了对梅花栖息地的好奇。
  2. 不属西湖烟雨:说明梅花的独特,强调它不在西湖那种朦胧的美景中,而是在独立的地方。
  3. 雪后偏怜香猛处:在雪后,更加突出梅花的浓香,表现出诗人对梅花的深切喜爱。
  4. 全胜开半树:梅花盛开,胜过其他花木,表现出诗人对梅花的赞美。
  5. 试倩暖云收贮:希望借助温暖的云彩来保存梅花的美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6. 桃杏尽教羞妒:桃花和杏花因梅花的美丽而感到羞愧,展现梅花的独特地位。
  7. 只把新词林下去:诗人想以新诗来表达对梅花的赞美,显示出其创作的热情。
  8. 一春休著雨:希望春天不再下雨,寓意着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与其他花木对比,突显其独特与高洁。
  • 拟人:赋予桃杏花以情感,表现其因梅花而感到羞愧。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梅花的美丽展开,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人用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梅花的独特魅力,传达了高洁、坚韧的品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代表冬去春来的希望。
  • :象征寒冷、孤独与坚韧。
  • :象征温暖、美好与希望。
  • 桃杏:象征春天的繁华,反衬梅花的独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谒金门》是谁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张鎡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西湖烟雨”主要是指什么? A. 梅花的香气
    B. 西湖的美丽景色
    C. 雪后的寒冷
    D. 桃花的盛开

  3. 诗中“桃杏尽教羞妒”所表现的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羞愧
    C. 期待
    D. 失落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王安石)
  • 《春晓》(孟浩然)

诗词对比

  • 《梅花》(王安石)与《谒金门》均以梅花为主题,前者更侧重对梅花坚韧品格的歌颂,而后者则更多关注梅花的美丽与春天的期盼。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诗都表现出作者对梅花的赞美,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