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时间: 2025-02-04 13:28: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声声慢
张祥河 〔清代〕
编篱簇树,篆径通花,阴阴但觉新凉。
受得风多,况又水净荷香。
暮蝉几回咽处,挂残声都在垂杨。
如此境,问如何不住,负了鸥乡。
却忆鸥边雨过,载茶炉酒具,小小沙棠。
略似浮家,烟景半入苍茫。
谁教画师写出,写斜波还写斜阳。
亭一角,映莓苔,犹自未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清新的自然环境,诗人通过对篱笆、树木、花径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凉爽的感觉。微风拂面,水面上散发着荷花的香气。黄昏时分,蝉鸣几声,残声缠绵在垂柳间。在这样的景色中,诗人不禁感叹,如何能不留恋这片鸥鸟栖息的乡村?又想起雨过之后,鸥边的茶炉和酒具,显得分外温馨。那种似乎漂浮的生活,烟雾缭绕,景色融入苍茫的远方。谁能画出这样的美景,斜波和斜阳交织在一起?亭子的一角,映出青苔的影子,依然保持着生机。
注释
字词注释:
- 编篱:用篱笆围起。
- 篆径:小路的意思,篆是指印刷体的书法。
- 荷香:荷花的香气。
- 垂杨:指垂柳,柳树的柔枝垂下。
- 鸥乡:指鸥鸟栖息的地方,象征宁静的生活环境。
典故解析:
- “鸥乡”象征着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常用来描绘隐逸生活的环境,与陶渊明的“桃花源”意象相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祥河,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表达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声声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宁静的自然环境,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中的“编篱簇树,篆径通花”勾勒出了一幅田园风光,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诗人在这里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还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此,表达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暮蝉几回咽处”引入了时间的流逝,蝉声的哀鸣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对比前面的美景,这种情感的转折使得整首诗更加丰富而深邃。最后,诗人通过回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张祥河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编篱簇树,篆径通花:用篱笆围起的树木,花径通向花朵,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
- 阴阴但觉新凉:树荫下感受到一丝丝的新凉,传达出自然的清新气息。
- 受得风多,况又水净荷香:微风轻拂,水面清澈,荷花散发的香气,营造出优雅的氛围。
- 暮蝉几回咽处,挂残声都在垂杨:傍晚时分,蝉鸣几声,声音残留在垂柳之间,带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伤。
- 如此境,问如何不住,负了鸥乡:如此美丽的景色,如何能不留恋,怎能辜负这片宁静的鸥鸟栖息地。
- 却忆鸥边雨过,载茶炉酒具,小小沙棠:忆起在鸥边雨后的情景,茶炉和酒具一应俱全,生活的细腻与温馨。
- 略似浮家,烟景半入苍茫:生活似乎有些漂浮,烟雾缭绕,景色融入远方的苍茫。
- 谁教画师写出,写斜波还写斜阳:谁能画出这样的美景,斜波与斜阳交织在一起。
- 亭一角,映莓苔,犹自未荒:亭子的一角,青苔映衬,依然保持生机,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联系,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 拟人:蝉声被赋予生命,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篱笆:象征着隐逸与宁静。
- 蝉鸣:时间流逝的象征,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荷香:自然的清新,代表着生命的美好。
- 青苔: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编篱簇树”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荒凉的田野
- B. 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
- C. 繁华的都市
-
“暮蝉几回咽处”中的“咽”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伤感
- C. 惊讶
-
诗人通过“谁教画师写出”所表达的意思是?
- A. 画师技艺高超
- B. 自然美难以描绘
- C. 画师的作品很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张祥河《声声慢》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两者都描绘了理想化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声声慢》更注重细节与情感的流露,而《桃花源记》侧重于理想社会的构建。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美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