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时间: 2025-01-27 03:30: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声声慢
长堤柳线,短艇鸥波,何曾轻负前缘。
旧迹谁知,惟有照水烟鬟。
空青未嗔悄问,映朱霞相视嫣然。
晚归路,向幽篁深处,幽梦吟边。
无那蔷薇凋后,剩风枝露叶,犹惹缠绵。
晓月临窗,消得淡彩余妍。
蓦惊镜华换了,倚阑人不似当年。
春去也,任花飞鹃语夜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傍晚的景象,叙述者漫步在长长的堤岸上,看到柳树的垂柳与短小的船只掠过鸥鸟的波纹,感慨曾经的缘分。过去的回忆无人知晓,只有水面上的波纹映出她那如烟的发髻。面对空中的青天,轻声询问她的心情,映照着红霞的脸庞相视而笑。傍晚归家的路上,走向幽静的竹林深处,吟唱着梦中的诗句。即使蔷薇花已经凋谢,残留的风中枝叶依旧缠绵。晨月照临窗前,淡淡的色彩渐渐消褪,突然间看到镜中的自己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春天已经过去,任凭花瓣飘飞,杜鹃在夜里啼鸣。
注释
- 长堤:指长长的堤岸。
- 柳线:柳树的细枝,形似丝线。
- 鸥波:鸥鸟在水面上飞翔,激起的波纹。
- 烟鬟:古代女子的发髻,形似烟雾。
- 幽篁:幽静的竹林。
- 蔷薇:一种花,象征着爱情与美。
- 晓月:清晨的月亮。
- 镜华:镜中映出的容颜。
典故解析
- “朱霞”:红色的云彩,常用于形容美丽的景象和气氛。
- “春去也”:春天的流逝,常用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珍怀,近代著名诗人,生于清末,活动于民国时期。以其细腻的感情和优美的意境著称,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声声慢》写于诗人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后,借景抒情,表达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声声慢》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抒情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长堤柳线”、“短艇鸥波”,这些生动的描绘使人仿佛置身于春日的傍晚,感受到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开篇的“何曾轻负前缘”直接点题,诗人对逝去的爱情充满了惋惜。接着诗人描绘了水中映照出的“烟鬟”,充满了对旧日情怀的深切怀念。随着诗句的发展,情感愈发浓烈,尤其是“晚归路,向幽篁深处,幽梦吟边”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归家的场景,更是隐喻着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整首诗在自然与情感的交融中,营造出了一种淡淡的伤感。最后的“春去也,任花飞鹃语夜残”更是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堤柳线,短艇鸥波:长长的堤岸上,柳树的细枝摇曳,短小的船只掠过,激起了鸥鸟的波纹。
- 何曾轻负前缘:曾经的缘分是否曾经轻易地被辜负?
- 旧迹谁知,惟有照水烟鬟:过去的痕迹无人知晓,只有水面映出她那如烟的发髻。
- 空青未嗔悄问,映朱霞相视嫣然:面对空中的青天,轻声询问她的心情,映照着红霞的脸庞相视而笑。
- 晚归路,向幽篁深处,幽梦吟边:傍晚归家的路上,走向幽静的竹林深处,吟唱着梦中的诗句。
- 无那蔷薇凋后,剩风枝露叶,犹惹缠绵:即使蔷薇花已经凋谢,残留的风中枝叶依旧缠绵。
- 晓月临窗,消得淡彩余妍:晨月照临窗前,淡淡的色彩渐渐消褪。
- 蓦惊镜华换了,倚阑人不似当年:突然间看到镜中的自己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
- 春去也,任花飞鹃语夜残:春天已经过去,任凭花瓣飘飞,杜鹃在夜里啼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鬟”比喻女子的发髻,生动形象。
- 拟人:如“映朱霞相视嫣然”,将自然景色赋予了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围绕着时间的流逝和对往昔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失去的爱情和美好时光的感慨,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人生无常和珍惜当下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柔情与思念。
- 鸥:代表自由与飘逸。
- 蔷薇:象征美好与爱情。
- 晓月: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镜华:代表自我反思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堤柳线”中的“柳”象征什么?
- A) 忍耐
- B) 思念
- C) 自由
- D) 时间
-
诗中提到的“晓月”代表什么?
- A) 迷惘
- B) 宁静
- C) 忧伤
- D) 喜悦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失去的爱情
- B) 自然之美
- C) 家庭温暖
- D) 旅行见闻
答案
- B) 思念
- B) 宁静
- A) 失去的爱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林黛玉的诗句,常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失去的爱情的感伤。
诗词对比
- 张珍怀与李清照: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与情感的结合,但张珍怀的风格更加婉约细腻,而李清照则更显豪放与深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近现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