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

时间: 2025-01-27 03:34:13

飞檐临古道,高榜劝游人。

未即令公隐,聊须濯路尘。

茅茨分聚落,烟火傍城闉。

林缺湖光漏,窗明野意新。

居民惟白帽,过客漫朱轮。

山好留归屐,风回落醉巾。

他年谁改筑,旧制不须因。

再到吾虽老,犹堪作坐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
飞檐临古道,高榜劝游人。
未即令公隐,聊须濯路尘。
茅茨分聚落,烟火傍城闉。
林缺湖光漏,窗明野意新。
居民惟白帽,过客漫朱轮。
山好留归屐,风回落醉巾。
他年谁改筑,旧制不须因。
再到吾虽老,犹堪作坐宾。

白话文翻译

在南溪有一个会景亭,处在众多亭子之间,四周景色不佳,实在让人失望。
飞檐高临古道,招呼游人前来游玩。
虽然不想让公隐,但还是想洗去路上的尘土。
茅草房分散成聚落,烟火气息萦绕在城池的围墙旁。
林子缺失了湖光,窗户透出新鲜的野趣。
居民们戴着白色的帽子,过客们则乘坐朱色的车轮。
山中景色宜人,适合归来时踩着木屐,风吹回来的时候,让我醉了的巾子飘动。
未来的某一年,谁又会重新修建这亭子,旧的样式不必再因循。
再来这里,虽然我已年老,仍然可以做这里的坐宾。

注释

  • 会景亭:指一个集会观景的亭子。
  • 飞檐:指屋顶的边缘翘起的部分,古建筑的一个特征。
  • 聚落:指人们居住的地方,村庄。
  • 烟火:指生活的气息,家家户户的烟火气。
  • 朱轮:指红色的车轮,象征过客的繁忙与热闹。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飞檐”与“高榜”是古代建筑的典型元素,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赞美;“白帽”与“朱轮”则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民生风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事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并带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对南溪景色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虽然亭子周围的环境不尽如人意,但诗人却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一切。诗中描绘了飞檐与古道的结合,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整首诗在意象上生动而富有层次,尤其是“居民惟白帽,过客漫朱轮”一句,把人们的生活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让人置身其境。此外,诗的后半部分更是充满了哲理,表现出诗人对老去与时光流逝的淡然心态,令人深思。通过这些描写,苏轼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景致,更是在表达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切理解与珍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描写亭子的位置与景致,表达对周围景色的不满。
    • “飞檐临古道,高榜劝游人。”:描绘亭子建筑特色,吸引游人前来。
    • “未即令公隐,聊须濯路尘。”:虽然想要隐居,但还是想借此机会洗去旅途的疲惫。
    • “茅茨分聚落,烟火傍城闉。”:描绘周围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人情味。
    • “林缺湖光漏,窗明野意新。”:表达自然的美,窗外的风景给人新的感受。
    • “居民惟白帽,过客漫朱轮。”:借用色彩描绘人们的生活状态。
    • “山好留归屐,风回落醉巾。”:山水的美好与风的轻拂,展现自在的生活状态。
    • “他年谁改筑,旧制不须因。”:反思未来的变化与坚持旧有的美好。
    • “再到吾虽老,犹堪作坐宾。”:表达了虽老仍愿意再来的情怀。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帽”与“朱轮”,形成视觉上的对比。
    • 拟人:如“风回落醉巾”,赋予风以人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慨,尤其是对老去的淡然与接受。

意象分析

  • 飞檐:象征古典美。
  • 白帽与朱轮:象征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往来匆忙。
  • 山水:象征自然的静谧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苏轼
    •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白帽”指的是:

    • A. 居民
    • B. 过客
    • C. 游人
    • D. 建筑
  3.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满足
    • C. 失落
    • D. 愤怒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王维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南溪有会景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苏轼更侧重于人文关怀与生活情趣,而王维则更注重于自然的静谧美。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不同理解与表现。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