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月夜忆亡女引庆》

时间: 2025-01-27 03:21:39

牵裙别。

欲行还止心摧折。

心摧折。

罗衫袖渍,衷肠泪血。

倚门目断鱼书绝。

惊闻已逐波流月。

波流月。

空悲老我,双鬟垂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牵裙别。欲行还止心摧折。心摧折。罗衫袖渍,衷肠泪血。倚门目断鱼书绝。惊闻已逐波流月。波流月。空悲老我,双鬟垂雪。

白话文翻译:

拉着裙子告别,想走又不忍离去,心如刀割。心如刀割,罗衫的袖子沾满泪水,内心仿佛流血。倚着门口,眼望远方,信件已经断绝。惊觉她已随波逐流,流月渐远。流月渐远,徒然让我感到悲伤,我的双鬟如同垂下的白雪。

注释:

  • 牵裙别:拉着裙子告别,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
  • 欲行还止:想离开却又停下,形容内心的挣扎。
  • 心摧折:心情极度痛苦,像被撕扯。
  • 罗衫袖渍:罗衫的袖子沾染了泪水,象征着悲伤。
  • 衷肠泪血:形容内心的悲痛像流血一样。
  • 倚门目断:倚靠在门口,眼睛盯着远方,表示期盼和失望。
  • 鱼书绝:鱼书指的是远方的书信,象征着失去联系。
  • 波流月:月光随波流动,象征着时间和流逝。
  • 双鬟垂雪:双鬟指发髻,垂雪形容白发,象征着衰老和无奈。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凤娴是明代女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著称。她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凤娴的晚年,表达了她对亡女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面临的困境与悲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一个母亲对亡女的深切怀念。开头以“牵裙别”引入,强烈地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接下来的“欲行还止心摧折”,则进一步强调了心灵的痛苦,描绘了母亲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诗中多次提到泪水和血,象征着深厚的母爱与失去孩子后的极度悲伤。尤其是“罗衫袖渍,衷肠泪血”,用形象的比喻让人感受到那份痛楚。

“倚门目断鱼书绝”一句,则表现了母亲对女儿音信的渴望与失落,眼前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形成强烈对比,令人心痛不已。最后的“空悲老我,双鬟垂雪”,更是抒发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惆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整首诗在表现母爱和思念的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刻,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牵裙别”:离别时不舍的情感。
    • “欲行还止心摧折”: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 “罗衫袖渍,衷肠泪血”:悲伤的具象化,泪水如血。
    • “倚门目断鱼书绝”:期盼与失望的交织。
    • “惊闻已逐波流月”:感慨时间的流逝和女儿的离去。
    • “空悲老我,双鬟垂雪”:对衰老和孤独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比喻:泪水比作血,形象地传达悲痛。
    • 对仗:如“欲行还止,心摧折”,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将时间和月亮拟人化,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母亲对亡女的思念、离别的痛苦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展现了深刻的母爱和人生的无常。

意象分析:

  • 裙子:象征着女性的柔情与母爱。
  • 泪水与血:悲痛的象征,表达失去的痛苦。
  • 鱼书:象征着远方的联系与失去的沟通。
  • 波流与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不可逆转的命运。
  • 双鬟与雪:象征衰老与孤独。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牵裙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喜
      • B. 不舍
      • C. 愤怒
      • D. 平静
    2. “衷肠泪血”中的“泪血”比喻了什么?

      • A. 伤心与绝望
      • B. 快乐与幸福
      • C. 平淡与宁静
      • D. 忍耐与坚强
    3. 诗中提到的“双鬟垂雪”象征着什么?

      • A. 年轻
      • B. 希望
      • C. 衰老
      • D. 亲情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白居易《琵琶行》
  • 诗词对比

    • 王凤娴的《忆秦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女性对生活和情感的细腻感受。王凤娴侧重于对亡女的怀念,李清照则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哀伤。两者都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深度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明代女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王凤娴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