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多令/唐多令》
时间: 2025-01-11 02:29: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是秋风。月明霜露中。
算凄凉未到梧桐。
曾向垂虹桥上看,有几树水边枫。
客路怕相逢。酒浓愁更浓。
数归期犹是秋冬。
欲寄相思无好句,聊折赠雁来红。
白话文翻译:
秋风在哪里呢?月光明亮,霜露在空中闪烁。
似乎凄凉的时节还没到梧桐树的身边。
曾经在桥上俯瞰,水边还有几棵枫树。
在客途上怕与人相逢,酒越喝愁越浓。
归期如同秋冬一样遥远。
想要寄托相思却没有合适的话,
只好折下一枝雁来红来赠送。
注释:
- 何处:哪里;在这里指寻找的地点。
- 算:推测、估计。
- 凄凉:悲凉、冷清;这里指气候或情感的冷淡。
- 垂虹:指桥的样子,像悬挂的彩虹。
- 客路:旅途、在外的路。
- 酒浓愁更浓:酒的浓烈使得愁绪更加浓厚。
- 欲寄相思:想要寄托思念之情。
- 雁来红:指红色的秋天的雁,象征着思念和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允平,生活在宋代,是一位著名的词人。他的词风细腻、情感深邃,常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秋冬之交,正值思乡情切之时,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抒发自己对故乡以及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糖多令》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整首词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乡之情。开头的“何处是秋风”便引入了季节的变换,暗示着离别的时刻。月光与霜露的描写,既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又与词人内心的孤寂相呼应。接着提到的“梧桐”,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象征凄凉与悲伤的意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愁苦。
“曾向垂虹桥上看,有几树水边枫”,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变化,枫树的红叶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但同时也暗示着离别的伤感。接下来的“客路怕相逢”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相聚的惧怕,酒越喝愁越重,显示出作者对孤独感的无奈。
最后两句以“欲寄相思无好句”结束,表现出词人对情感表达的无力,尽管有心,却无言可寄,最后只能以折红叶的方式来寄情。这种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让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秋意和愁绪,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亲情与故乡的思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何处是秋风:词人寻觅秋天的踪迹,表达对季节变化的感受。
- 月明霜露中:月光照耀下,霜露显得清冷,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 算凄凉未到梧桐:虽已是秋季,但凄凉的情绪尚未完全显现,暗示着内心的挣扎。
- 曾向垂虹桥上看,有几树水边枫:回忆往昔,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象,寄托思乡情绪。
- 客路怕相逢:在旅途中的孤独,怕与旧识相遇,增加了内心的愁苦。
- 酒浓愁更浓:饮酒使心中的愁苦更加沉重,感情愈发浓烈。
- 数归期犹是秋冬:对归期的无奈,似乎与秋冬一样遥远。
- 欲寄相思无好句,聊折赠雁来红:表达了对情感的寄托无能为力,最后选择用红叶来传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酒浓愁更浓”形象地表达了愁苦的加深。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之与内心情绪相呼应。
- 对仗:词句的对称和协调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中心思想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愁苦,展现了一种淡淡的悲伤情怀。
意象分析:
- 秋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离别的愁绪。
- 月明霜露:代表清冷的夜晚,暗示孤寂的情感。
- 梧桐:常被视为凄凉和孤独的象征。
- 水边枫:红色的枫叶象征着思念和离愁。
- 酒:象征着压抑的情感和孤独的心境。
- 雁来红:代表着寄托思念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何处是秋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秋天的期待
- B. 对秋天的寻找与迷茫
- C. 对冬天的恐惧
-
“酒浓愁更浓”这句中的“浓”主要指什么?
- A. 酒的浓烈
- B. 愁绪的加深
- C. 两者皆是
-
诗中“欲寄相思无好句”所表达的意思是?
- A. 想写信寄托思念却无合适的词句
- B. 无法表达思念之情
- C. 忘记了思念的内容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声声慢》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声声慢》:同样表达思念之情,但更侧重于内心的细腻感受。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月亮的意象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加豪放。
解读:两者都在思念中融入了自然意象,但李清照更显内心细腻,而苏轼则倾向于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宋词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名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