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美人足。以下三首社集分赋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5:38:33

双莲小。

是伊行处成香草。

成香草。

一弯三寸,量来还少。

午帘小立苔声悄。

绿阶点定相思稿。

相思稿。

若教掌上,着人情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莲小。是伊行处成香草。成香草。一弯三寸,量来还少。午帘小立苔声悄。绿阶点定相思稿。相思稿。若教掌上,着人情饱。

白话文翻译:

小小的双莲,正是她行走处留下的香草。香草的芳香,弯曲的三寸,量起来似乎还少。午后的帘子轻轻垂下,听得见苔藓的细声。绿阶上点缀着相思的草,若是能够在掌心里,便能感受到满满的人情。

注释:

  • 双莲小:这里指的是一对小莲花,象征着美丽的女子。
  • 香草:指的是香气扑鼻的草本植物,寓意女子的芳香。
  • 一弯三寸:形容女子的身姿,很轻盈,仿佛只有三寸宽的样子。
  • 午帘:指的是在午后的窗帘,象征着清幽的环境。
  • 相思稿:即相思的草,表达思念之情。
  • 掌上:指手掌,象征对感情的掌控与珍惜。
  • 人情饱:指感情充实、丰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世祥(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其作品常体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的深刻理解,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忆秦娥·美人足》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美人的足迹与香气,表达对爱情与美好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女性美的赞美与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小莲和香草为引子,描绘出美人的身影与她留下的芬芳,整首诗绵延着浓厚的思恋之情。开头的“双莲小”,不仅是对美人身姿的隐喻,也暗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诗中“成香草”的描写,进一步突显了美人所带来的独特气质,仿佛她的每一步都在留下香气,令人沉醉。

“午帘小立苔声悄”,这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午后景象,增添了诗歌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环境与情感的敏感度。接下来的“绿阶点定相思稿”,通过“点定”二字,表现了在这静谧环境中,思念之情悄然滋生,生动形象。

最后一句“若教掌上,着人情饱”将情感的浓厚感受直接传达,展现出对情感的渴望与追求。整首诗气韵流畅,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情感的深切体验,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雅致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双莲小:美人如双莲般娇小可爱。
  2. 是伊行处成香草:她走过的地方留下了香气。
  3. 一弯三寸,量来还少:她的身姿宛如弯曲的三寸,显得更加引人注目。
  4. 午帘小立苔声悄:午后的帘子轻轻垂下,听得见苔藓的细微声响。
  5. 绿阶点定相思稿:在绿阶上点缀着相思的草,情感如草般细腻。
  6. 若教掌上,着人情饱:若能掌握这些情感,便能感受到丰盈的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小莲”比喻美人,形象生动。
  • 拟人:苔声“悄”,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人及其留下的香气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深情思念。情感细腻,寓意深长,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双莲:美与纯洁的象征。
  2. 香草:爱情与思念的象征。
  3. 午帘:宁静与温柔的环境。
  4. 绿阶:生命与生机的体现。
  5. 相思稿:思念的具体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双莲小”是指什么? A. 一朵花
    B. 美人的身姿
    C. 一条河流

  2. “午帘小立苔声悄”中的“苔声”指的是什么? A. 人声
    B. 自然声响
    C. 风声

  3.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友情
    B. 思念与爱情
    C. 豪情壮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陈世祥的《忆秦娥》更侧重于对细腻美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离愁的深沉感受。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与艺术的表现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个人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