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上·齐桓公二首》

时间: 2025-01-24 07:03:46

关睢泽竭自师陉,直到瓜丘炉六经。

户外流虫争掩鼻,当年已作鲍鱼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关睢泽竭自师陉,
直到瓜丘炉六经。
户外流虫争掩鼻,
当年已作鲍鱼腥。

白话文翻译

在关睢泽水干枯的地方,曾经的师陉已经消失,
直到瓜丘的炉火依旧温暖着六经的智慧。
户外的虫子争相发出刺鼻的气味,
当年那些美好的情景早已化为鲍鱼的腥味。

注释

  • 关睢泽:古地名,指的是关睢水,寓意水源枯竭。
  • 师陉:指师陉这个地方,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 瓜丘:古代地名,可能指一个有名的地方,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 六经:指《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是儒家经典。
  • 鲍鱼腥:鲍鱼的腥味,象征着繁华过去后的残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宋理宗时期。他的诗歌常以历史为题材,表达对往昔的追思以及对现实的反思。诗风朴实,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历史变迁之际,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更替。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关睢泽和瓜丘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演变和人事的沧桑。开头用“关睢泽竭自师陉”一句,便将读者引入一个水源干涸的场景,暗示着过去的繁荣已经不复存在。接着提到“直到瓜丘炉六经”,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更暗示了即便在历史的变化中,智慧与思想的光辉仍旧存在。

然而,随着转折的出现,诗人描绘了户外流虫争掩鼻的情景,象征着现实的肮脏与不堪,进一步强化了历史的对比与反差。最后一句“当年已作鲍鱼腥”则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奈叹息,鲍鱼的腥味象征着繁华的消逝与残存的臭味,令人感伤。

整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批判,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关睢泽竭自师陉:描绘一片干涸的泽水,从而引出历史的变迁。
  2. 直到瓜丘炉六经:虽然环境恶化,但文化的传承依然存在,暗示智慧与传统的延续。
  3. 户外流虫争掩鼻:自然界的生物因恶臭而争相躲避,暗示现实的肮脏和不堪。
  4. 当年已作鲍鱼腥:对比过去的美好与现今的腐朽,突显时间带来的变化。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历史的美好与现实的丑恶进行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象征:关睢泽和鲍鱼腥都是象征,前者代表历史的繁荣,后者则象征其后的衰败。
  • 拟人:虫子的行为赋予其人性化的特征,表现出对环境的反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关睢泽:象征历史的变迁与过往的繁荣。
  • 瓜丘:代表文化的传承与智慧的延续。
  • 流虫:象征现实的肮脏与不堪。
  • 鲍鱼腥:暗示过往美好的消逝与现实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六经”是指哪些书籍?

    • A. 诗经、书经、易经、礼经、乐经、春秋
    • B. 史记、汉书、三国志
    • C.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2. “关睢泽竭自师陉”中的“关睢泽”指的是:

    • A. 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
    • B. 一个古地名
    • C. 一种动物
  3. 诗中“当年已作鲍鱼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陈普的《咏史上·齐桓公二首》与杜甫的《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现实的反思。杜甫通过自然景象引发对国事的忧虑,而陈普则通过历史地名和文化符号传达对过往繁华的惋惜。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共通之处,均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