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事佛貍能度淮,中原千尺髑髅台。
无巢燕子宁依树,不入乌衣巷裹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与无奈。诗中提到,佛狸(即佛教的信徒)为什么能够渡过淮河,而在中原却有千尺高的髑髅台,暗示着历史的悲惨与亡者的沉重。无巢的燕子宁愿依附于树木,也不愿回到乌衣巷,这表现出对故乡的无奈和对过往的怀念。
注释
- 佛狸:指佛教徒或佛教文化,历史上与淮河流域的关系。
- 髑髅台:指战斗或灾难后留下的尸骸,象征历史的悲惨与屠杀。
- 无巢燕子:寓意无家可归的燕子,象征流离失所的人。
- 乌衣巷:历史上著名的地点,代表着曾经繁华的地方,现在却充满了荒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擅长写史诗,作品常常反映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他的诗风沉稳,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哲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历史动荡、民族分裂之时,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深刻而又简练地传达出对历史的思考。诗的开头以“何事佛狸能度淮”引入,提到佛教徒的渡河,似乎在说明宗教信仰的力量。然而,紧接着提到的“千尺髑髅台”则转向历史的悲惨,令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历史的沉重。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人类命运的无常,也反映了历史的悲剧。
随后“无巢燕子宁依树”的描写,表现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燕子本是自由自在的生物,如今却因无家可归而不得不依附于树木,象征着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以及对家园的失落感。最后一句“宁依树,不入乌衣巷裹来”则进一步强调了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现实的无奈,乌衣巷,曾是繁华的象征,如今却变得冷清。整首诗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无情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事佛狸能度淮:在询问为何佛教徒能够渡过淮河,暗示历史中的宗教与文化传播。
- 中原千尺髑髅台:中原地区的千尺髑髅台,象征战争的残酷和无数死者的埋葬。
- 无巢燕子宁依树:无家可归的燕子宁愿栖息在树上,表达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 不入乌衣巷裹来:不愿回到曾经繁华的乌衣巷,表现出对失去的怀念和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佛狸的渡淮与髑髅台的对比,体现了宗教信仰与历史悲剧的反差。
- 象征:燕子与乌衣巷象征着人们对家园的追求与失落。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对比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故乡失落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佛狸:象征宗教信仰、文化传播。
- 髑髅台:象征战争与死亡。
- 燕子:象征自由与归属。
- 乌衣巷:象征繁华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髑髅台”象征什么? A. 繁华的街道
B. 战争的悲惨与死亡
C. 自由的生活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无巢燕子宁依树,不入__巷裹来”。 答案:乌衣
-
判断题:诗中表达的情感是对历史的乐观态度。 (对/错) 答案: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普的《咏史下·刘裕》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对个人命运的反思,而后者则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朱自华《宋诗选》
- 王国维《人间词话》
- 相关文学评论文章与诗词解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