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上·孔子》

时间: 2025-01-24 07:12:02

绝粮之愠鲜知德,浮海之喜无取材。

子思孟轲缘底事,列之舜禹与颜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绝粮之愠鲜知德,
浮海之喜无取材。
子思孟轲缘底事,
列之舜禹与颜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孔子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诗的意思是:在饥荒中生气的人鲜有品德;在海上漂浮的人很少能获取资源。子思和孟轲讨论的事情,列举了舜、禹和颜回的事迹。

注释

  • 绝粮:指缺乏粮食,饥荒的状态。
  • :愤怒、恼怒。
  • :少,稀少。
  • 取材:获取材料、资源。
  • 子思:孔子的孙子,名荀,儒家的重要人物。
  • 孟轲:孟子,名轲,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 舜、禹:中国古代的贤明君主,象征治国有道。
  • 颜回:孔子的得意弟子,象征高尚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关注历史与哲理,常以古人为题材,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宋代,处于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借古人之志,反思当时的社会风气与人们的品德。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孔子为中心,围绕历史人物的品德与处境展开,展现了诗人对道德、理想与现实的深邃思考。开篇提到“绝粮之愠鲜知德”,暗示在困境中,真正的品德往往被忽视,表明社会普遍缺乏对德行的重视。接着提到“浮海之喜无取材”,则说明在浮躁与喧嚣的环境中,人们难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讽刺了当时社会的浮华与空虚。

后两句提到子思、孟轲等儒家学者,以及舜、禹、颜回等历史人物,表达了对这些伟大思想家的崇敬。诗人巧妙地将理想与现实对比,展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当下的忧虑,呼唤人们回归道德的根本。整体来看,此诗不仅是对孔子的追忆,更是对人们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思,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绝粮之愠鲜知德:在饥荒时愤怒的人很少能明白什么是品德。
  2. 浮海之喜无取材:在海上漂浮的人很少能获取实质性的材料。
  3. 子思孟轲缘底事:子思和孟子讨论的事情,说明他们所关心的内容。
  4. 列之舜禹与颜回:将他们与舜、禹和颜回等伟大人物并列。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比,如“绝粮之愠”与“浮海之喜”。
  • 象征:以“绝粮”与“浮海”象征困境与迷茫。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品德的反思,表达对当代人道德沦丧的忧虑,倡导人们重视内在德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绝粮:象征困境与饥饿。
  • 浮海:象征漂泊与无根。
  • 舜、禹、颜回:象征理想的道德人格与治国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在诗中,诗人认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难以知晓德行? a) 在浮华的环境中
    b) 在饥荒中
    c) 在安定的社会中
    d) 在学习中

  2. 谁是孔子的孙子? a) 孟子
    b) 子思
    c) 颜回
    d) 舜

答案

  1. b) 在饥荒中
  2. b) 子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孔子的言论及其哲学思想。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社会动荡与人们的心理。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注重豪放与洒脱,而陈普则传达对历史人物品德的深刻思考,反映出不同的时代与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论语》
  •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