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题大士像》

时间: 2025-01-11 21:56:55

七宝庄严坐普陀。

慈悲一切感通多。

金容画里果真么。

莲萼足登开觉路,杨枝手执洒恩波。

贪嗔痴奈世人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题大士像
作者: 胡纫荪 〔清代〕

七宝庄严坐普陀。
慈悲一切感通多。
金容画里果真么。
莲萼足登开觉路,
杨枝手执洒恩波。
贪嗔痴奈世人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大士的庄严形象,坐在普陀山上,周围装饰着七宝,显得十分庄重。大士以其慈悲之心感动了众生,似乎在金色的画卷中真的存在。大士的莲花从脚下盛开,象征着觉悟的道路,而他手中持着的杨枝则洒下恩泽。然而,面对贪嗔痴的世人,究竟要如何应对呢?

注释

  • 七宝:指的是佛教中常用的七种珍宝,象征着庄严和富贵。
  • 普陀: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 金容:指大士的金色容貌,形象庄严。
  • 莲萼:莲花的叶子,象征着清净和觉悟。
  • 杨枝:杨树的枝条,常用于洒水,以示祝福和恩泽。
  • 贪嗔痴:佛教三毒,指贪欲、愤怒和愚痴,是阻碍觉悟的根本原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纫荪,清代诗人,生于1716年,卒于1769年。其诗风清新婉约,常以佛教题材为主,融合了个人的情感与哲理思考。胡纫荪在诗词上有较高的造诣,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

创作背景

《浣溪沙 题大士像》创作于清代社会佛教逐渐盛行的时期,许多人开始关注心灵的修炼和道德的提升。诗人在普陀山对大士的敬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七宝庄严坐普陀”开篇,直接点出大士的庄重形象,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诗中通过“慈悲一切感通多”展现了大士的悲悯之心,强调了其对众生的关怀。接着,诗人用“金容画里果真么”来表达对大士形象的赞美,似乎在质疑这种美丽是否真切存在,显示了诗人对信仰的思考。

“莲萼足登开觉路”象征着修行者通过觉悟走向解脱,而“杨枝手执洒恩波”则表达了大士向世人施予恩泽的愿望。最后一句“贪嗔痴奈世人何”,则是一种无奈的感慨,揭示了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烦恼和困扰,呼唤人们反思自身的贪欲与执着。

整首诗融汇了佛教的思想与人文关怀,展现了作者对大士的崇敬及对世俗烦恼的深刻思考,具有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宝庄严坐普陀:描绘了大士坐在普陀山上的庄重姿态,展现出其神圣的形象。
  2. 慈悲一切感通多:强调大士的慈悲心,能够感动并理解世间万物。
  3. 金容画里果真么:质疑大士的美丽是否真实存在,反映出对信仰的思考。
  4. 莲萼足登开觉路:象征修行者的觉悟之路,莲花的盛开代表了清净与升华。
  5. 杨枝手执洒恩波:大士手中的杨枝象征着福泽的传播,表达了对世人的祝福。
  6. 贪嗔痴奈世人何:对此生的贪欲、愤怒与愚痴感到无奈,表现出对人性弱点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莲萼足登开觉路,杨枝手执洒恩波”,上下句相对称,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大士的慈悲被赋予了感通的能力,使其形象更具亲和力。
  • 比喻:莲花和杨枝的象征意义,隐喻了觉悟与恩泽的主题。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佛教的慈悲与觉悟,通过对大士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与对世俗烦恼的深刻反思。诗人在崇敬与无奈之间,展现了对信仰与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七宝:象征庄严与富贵,体现了佛教的神圣。
  • 莲花:象征清净和觉悟,常被用来表示修行的目标。
  • 杨枝:象征恩泽的传播,表达了佛教的慈悲理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浣溪沙 题大士像》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胡纫荪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七宝庄严坐普陀”中的“七宝”主要指什么?

    • A. 七种珍宝
    • B. 七个山头
    • C. 七个门徒
    • D. 七种花卉
  3. 诗中提到的“贪嗔痴”是什么?

    • A. 佛教中的三毒
    • B. 常见的情感
    • C. 自然现象
    • D. 人的名字

答案

  1. B. 胡纫荪
  2. A. 七种珍宝
  3. A. 佛教中的三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观音菩萨》 - 其他诗人对佛教主题的探索。
  • 《普陀山》 - 描绘普陀山自然和人文的诗作。

诗词对比

  • 比较《浣溪沙 题大士像》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前者侧重宗教哲理,后者则关注爱情与人生,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集》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人诗歌》
  • 《胡纫荪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