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龙潭石岩》

时间: 2025-01-11 21:46:37

揽辔观风只课程,风云要挹楚乡清。

晨旌几碍观山目,夜柝翻惊梦月情。

观者宁知部使者,平生元是老书生。

沧浪何处无人识,欲往从之一濯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龙潭石岩
马大同 〔宋代〕
揽辔观风只课程,
风云要挹楚乡清。
晨旌几碍观山目,
夜柝翻惊梦月情。
观者宁知部使者,
平生元是老书生。
沧浪何处无人识,
欲往从之一濯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骑马停留,观赏四周风景的情景。风云变幻,仿佛在引导我思念家乡的清新。晨曦中的旗帜多少遮挡了我视野中的山景,而夜晚的敲打声又惊扰了我梦中的月色。旁观者又怎能知道我只是个书生?我一生的经历不过是读书而已。沧浪水边,哪有人能识得我,我只想顺流而去,洗去心中的忧愁。


注释:

  • 揽辔:拉住马缰绳,停下马来。
  • 课程:指学习或修行的过程,此处引申为观风景的旅程。
  • :倾注、引导。
  • 晨旌:晨曦中的旗帜,象征着早晨的光辉。
  • 夜柝:夜间的敲打声,常指守夜的击鼓声。
  • 部使者:指高官或出使的官员,诗人自谦只是一名书生。
  • 沧浪:古代水名,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孤寂。
  • 濯缨:洗涤饰物,象征着洗去烦恼。

典故解析:

“沧浪”出自《诗经》,表达了对孤独与漂泊的感慨。整个诗歌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大同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歌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马大同游历龙潭石岩之际,结合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与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题龙潭石岩》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更深层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思索。开篇“揽辔观风只课程”便引入了一个旅者的身份,诗人以马作为引子,展现出他对周围风景的细腻感受。接下来的“风云要挹楚乡清”,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似乎在风云中寻找着自己心灵的归属。

诗中“晨旌几碍观山目,夜柝翻惊梦月情”两句,通过晨夜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梦境之间的徘徊与挣扎。晨曦中的旗帜虽美,却遮挡了视野;夜晚的敲打声则打断了他梦中的宁静。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心中的那份忧愁。

最后的“沧浪何处无人识,欲往从之一濯缨”更是一种自我抒发,表达了他对世俗的淡泊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诗人希望能摆脱现实的纷扰,去往一个无人识得的地方,洗去心灵的尘埃,回归本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宋代士人的理想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揽辔观风只课程: 拉住马缰,静静观风,只是一场修行。
  2. 风云要挹楚乡清: 风云变幻,勾起对楚乡清新的怀念。
  3. 晨旌几碍观山目: 早晨的旗帜多少遮挡了视线中的山景。
  4. 夜柝翻惊梦月情: 夜间的敲打声惊扰了我梦中的月色。
  5. 观者宁知部使者: 旁观者怎能知道我只是个书生。
  6. 平生元是老书生: 我一生不过是读书人而已。
  7. 沧浪何处无人识: 沧浪水边,哪有人能识得我。
  8. 欲往从之一濯缨: 我只想去那里,洗去心中的烦恼。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晨旌”与“夜柝”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意境。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深化了主题。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淡泊,展现了宋代士人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由与变幻。
  • 晨旌:象征希望与新生。
  • 夜柝:代表失眠与焦虑。
  • 沧浪:象征孤独与漂泊。
  • 濯缨:象征洗净内心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晨旌”指的是什么? A. 旗帜
    B. 风
    C. 山

  2. “沧浪何处无人识”中“无人识”的意思是? A. 没人了解我
    B. 没人看到我
    C. 没人认识我

  3. 诗人自称“老书生”,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豪
    B. 自谦
    C. 忧伤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王维李白的山水诗同样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注重禅意与内心的宁静,而李白则倾向于豪放与奔放。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文赏析》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