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九疑》

时间: 2025-01-25 10:37:30

行尽平冈十里间,好山迎我翠相环。

九疑更在云深处,只恐天高不可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尽平冈十里间,好山迎我翠相环。
九疑更在云深处,只恐天高不可攀。

白话文翻译:

走过平坦的丘陵,十里之间,
美丽的山峦在我周围环绕着绿意盎然。
九疑山更在浓云深处,
我只担心那高天难以攀登。

注释:

字词注释:

  1. 行尽:走完,走过。
  2. 平冈:指平坦的山冈或丘陵。
  3. 翠相环:翠绿的景象环绕着我。
  4. 九疑:指九疑山,位于湖南,著名的山脉。
  5. 云深处:指云雾缭绕的地方。
  6. 只恐:只是害怕。
  7. 天高不可攀:天空高不可及,形容难以到达。

典故解析: “九疑”是中国古代名山,传说为舜帝所游历之地。诗中提到的“九疑”不仅是地理的象征,更是人们心灵向往的理想境界,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大同,字子直,号稼轩,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过九疑》创作于诗人游历九疑山之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然景色表现内心的渴望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过九疑》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表现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开头,诗人通过“行尽平冈十里间”,展示了宽广的自然景观,暗示了他的行走和探索精神。接着“好山迎我翠相环”,描绘了群山环绕的美丽画面,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诗人似乎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九疑”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向往与无奈的矛盾心理。“九疑更在云深处”,暗示了理想虽然美好,但却远在云雾之中,难以触及。在“只恐天高不可攀”中,诗人坦诚了自己的无奈,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力感,这种情绪在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整首诗通过清丽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宋代诗人的深沉思考和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行尽平冈十里间:表明诗人走过了一段平坦的路程,暗示他在追寻的旅途上。
  2. 好山迎我翠相环:描绘眼前美丽的山景,给人一种被自然包围的愉悦感。
  3. 九疑更在云深处:九疑山更显得遥不可及,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高度。
  4. 只恐天高不可攀:表达诗人对理想的渴望,但又意识到其难以实现的无奈。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高山比作理想,表达追求的渴望。
  2. 对仗:诗中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排比:句子结构的重复使用,增加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平冈:象征平静的生活与内心的宁静。
  2. 翠山: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好。
  3. 九疑山:象征追求的理想与高远的目标。
  4. 云深处: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理想与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句描绘了诗人所见的自然景象?

    • A. 行尽平冈十里间
    • B. 只恐天高不可攀
    • C. 九疑更在云深处
    • D. 好山迎我翠相环
  2. “九疑”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现实的困境
    • B. 追求的理想
    • C. 过去的回忆
    • D. 生活的琐碎

答案:

  1. D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马大同的《过九疑》更强调对高远理想的追求,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表达和主题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 选编与分析
  2. 《山水诗研究》 - 相关章节
  3.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解析与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