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归去来》
时间: 2025-01-27 03:12: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去来,归去来。陆行无车,水行无船。
足重繭兮,羊肠九折,历绝嶮而盘盘。
跼蹐胁息以休影兮,石壁屹立而不可以攀缘。
上窥不测不夭峤兮,而下临无底之深渊。
寒风凛凛以切骨兮,朔雪漫漫而涨天。
孤猿哀吟其左右兮,而猛虎咆哮乎后先。
缅前路之险阻其若此兮,道云远而莫前。
悲已往之勤瘁兮,泪流襟而涟涟。
归去来,归去来。吾乡虽远兮,及此而犹可以生还。
饥寒迫於屡空兮,庶乎安之若命而终保吾之天年。
白话文翻译
回去吧,回去吧。走在陆地上没有车,水上漂流没有船。
脚步沉重如蝉翼,羊肠小道曲折蜿蜒,经历了绝险而盘旋不已。
蜷缩着身子以休息影子,石壁巍峨而无法攀登。
向上窥视无法测量的高峰,向下俯视无底的深渊。
寒风刺骨,令人颤抖,北风的雪花漫天飞舞。
孤独的猿猴在周围哀鸣,而猛虎在身后咆哮。
回想前路的艰辛险阻,路途遥远,难以前进。
悲伤着过去的辛劳,泪水流下,湿润了衣襟。
回去吧,回去吧。虽然故乡遥远,但在此仍希望能生还。
饥寒交迫,常常空腹,希望安享余生,保全我的天年。
注释
- 归去来:表示想要回归故乡。
- 陆行无车,水行无船:在陆地上没有交通工具,水上没有船只,形容孤独和无助。
- 足重繭:形容脚步沉重,像是裹着茧。
- 羊肠九折:羊肠小道曲折,形容道路艰难。
- 跼蹐:蜷缩的样子。
- 石壁屹立而不可以攀缘:巍峨的石壁,无法攀登。
- 寒风凛凛以切骨:寒风刺骨,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 孤猿哀吟:孤独的猿猴在哀鸣,象征孤寂。
- 泪流襟而涟涟:泪水流下,浸湿了衣襟,表达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宋代诗人,因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感受与自然景色,具有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曹勋的诗风独特,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受。
创作背景
《归去来·归去来》创作于作者生活中经历了艰辛与困扰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艰难旅程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归属感的渴望。这首诗反映了人们在逆境中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归去来·归去来》是一首充满忧伤与哲理的诗。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归乡的强烈愿望,诗句中充满了对自然险阻的描写,体现了人生旅途的艰辛。开头的“归去来,归去来”反复吟唱,传达出一种迫切的情感。接下来的描写,诗人通过“陆行无车,水行无船”展现了他孤独无助的状态,进一步加深了读者的共鸣。
诗人在描述旅途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时,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如“羊肠九折”、“寒风凛凛”,让人感受到旅途的艰辛与冷酷。同时,诗中“孤猿哀吟”与“猛虎咆哮”的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残酷,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最后,诗人以对故乡的渴望回归,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希望,尽管面临饥寒与困境,仍希望能安享余生,保全自己的天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去来,归去来:表达了强烈的归乡情感。
- 陆行无车,水行无船:描述旅行的孤独与无助。
- 足重繭兮,羊肠九折:形容行走的艰难和疲惫。
- 跼蹐胁息以休影兮:透露出旅途的疲惫与无奈。
- 石壁屹立而不可以攀缘:表达了面对困难的无力感。
- 上窥不测不夭峤兮:对未来的不可知感到惶恐。
- 寒风凛凛以切骨兮:感受到自然的严酷。
- 孤猿哀吟其左右兮:孤独感愈加明显。
- 缅前路之险阻其若此兮:对未来艰难之路的感叹。
- 悲已往之勤瘁兮:对过去辛劳的无奈与悲伤。
- 泪流襟而涟涟:情感的宣泄。
- 吾乡虽远兮,及此而犹可以生还:尽管故乡遥远,仍希望能回归。
- 饥寒迫於屡空兮: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辛与困扰。
- 庶乎安之若命而终保吾之天年:希望能安享余生,保全寿命。
修辞手法
- 对比:孤猿与猛虎的对比,增强了环境的压迫感。
- 比喻:将疲惫的脚步比作重重的茧,形象生动。
- 拟人:孤猿的哀吟,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归乡这一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艰辛的感叹,展现了在困境中依然渴望生存与希望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归去:象征着对故乡的向往与归属感。
- 羊肠小道:艰难险阻的旅程,象征人生的困境。
- 寒风:代表生活中的困苦与挑战。
- 孤猿与猛虎:象征孤独与自然的威胁,反映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陆行无车,水行无船”,表示什么?
- A. 旅途的繁华
- B. 旅途的孤独
- C. 旅途的安逸
- D. 旅途的欢快
-
填空题:诗中“寒风凛凛以切骨兮”,表现了诗人对__的感受。
-
判断题: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消极的。 (对/错)
答案
- B
- 自然的严酷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较曹勋的《归去来·归去来》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归属感的渴望,但曹勋更多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而李白则强调了饮酒作乐,逃避现实的豪情。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