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丰湖亦名西湖》

时间: 2025-02-04 16:23:14

左瞰丰湖右瞰江,五峰出没水中央。

峰头寺寺楼楼月,清杀东坡锦绣肠。

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更罗浮。

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惠州丰湖亦名西湖
左瞰丰湖右瞰江,
五峰出没水中央。
峰头寺寺楼楼月,
清杀东坡锦绣肠。
三处西湖一色秋,
钱塘颖水更罗浮。
东坡元是西湖长,
不到罗浮便得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丰湖与江的美丽景色,作者在湖边欣赏着五座山峰在水中时隐时现。山顶的寺庙和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迷人,让人想起东坡的才情。三处西湖在这秋天展现出同样的色彩,而钱塘江的水更是让人联想到罗浮山的美丽。东坡原本是西湖的主人,然而他若不去罗浮山,也就可以安心享受这美景了。

注释:

  • 丰湖:指的是惠州的丰湖,因湖光山色而得名。
  • 五峰:指代丰湖中的五座山峰。
  • 东坡:指苏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西湖有着深厚的情感与联系。
  • 锦绣肠:形容东坡的才华和情感,如同锦绣般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游览惠州丰湖时,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东坡的怀念,同时也是对西湖美景的比较,反映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美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惠州丰湖亦名西湖》通过优美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丰湖的独特魅力。诗中以“左瞰丰湖右瞰江”开篇,既交代了所处的地理位置,又引出了对自然景色的深切观察。接下来的“五峰出没水中央”将山水相融的画面呈现得生动而形象,展现出诗人对景色的细腻感知。接着,诗人提到“峰头寺寺楼楼月”,此句不仅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也暗含了对文化的追忆,暗示了东坡在此地的文学成就。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丰湖与西湖相提并论,表达了对两者自然风光的赞美,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东坡的敬仰之情。最后一句“不到罗浮便得休”则传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虽然东坡未必到达罗浮,但他在西湖的美丽风景中同样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左瞰丰湖右瞰江:描述了诗人身处的环境,左边是丰湖,右边是江水,形成鲜明的对比。
  2. 五峰出没水中央:五座山峰在湖水中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意境。
  3. 峰头寺寺楼楼月:山顶的寺庙和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美丽,展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4. 清杀东坡锦绣肠:提及东坡,表达对其才华的赞美,暗示诗人对东坡的钦佩。
  5. 三处西湖一色秋:指出丰湖与西湖在秋天的共同景色,表现了自然的美丽。
  6. 钱塘颖水更罗浮:提到钱塘江,暗示了更为壮观的自然景观。
  7. 东坡元是西湖长:东坡与西湖的联系,强调了他的文学成就。
  8. 不到罗浮便得休:表达了一种闲适的态度,说明美景即使不去罗浮同样可以享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左瞰丰湖右瞰江”,通过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东坡的才华比作“锦绣”,形象生动。
  • 意象:山水、寺庙、月色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丰富的自然文化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东坡才华的崇敬,同时传达出一种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丰湖: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五峰:代表着险峻与雄伟,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 寺庙与楼阁:象征着人类的文化与精神追求。
  • 月光:象征着清幽与宁静,增添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坡”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苏东坡
    • B. 杜甫
    • C. 李白
    • D. 陶渊明
  2. “左瞰丰湖右瞰江”中的“瞰”字意思是:

    • A. 观察
    • B. 听见
    • C. 触摸
    • D. 说话
  3. 诗中提到的“清杀东坡锦绣肠”中的“锦绣”主要指什么?

    • A. 美丽的风景
    • B. 精致的才华
    • C. 富丽的建筑
    • D. 细腻的情感

答案

  1. A. 苏东坡
  2. A. 观察
  3. B. 精致的才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田园之美。

诗词对比

  • 杨万里《惠州丰湖亦名西湖》与苏轼《春江花月夜》对比:前者着重描绘自然景色,后者则融合了人文情感与自然景色,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但视角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
  • 《杨万里与宋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