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偷谐心赏。
促坐绮罗筵上。
不记下楼时,
醉月侵书幌。
怀想。怀想。
清丽歌声妆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某个地方偷偷享受着心灵的欢愉,坐在华丽的筵席上。回忆起下楼时的情景,月光醉人,映照在书卷上。心中充满了思念,思念那清丽的歌声和妆扮。
注释
- 何处:哪里。
- 偷谐:偷偷享受心灵的欢愉。
- 绮罗筵:华丽的筵席,指精美的宴会。
- 不记:不记得。
- 下楼时:指某个特定的时刻。
- 醉月:醉于月光之中。
- 侵书幌:月光洒在书卷上的样子。
- 怀想:思念、回忆。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月”与“书”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月光下的吟诗作赋是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生活情调。诗人通过回忆过去的欢乐时光,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 1052年-1126年),字方回,号东篱,宋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词作以清丽、婉约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风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诗词繁荣的时代,文人们在宴会上吟诗作对,享受生活的乐趣。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忆仙姿》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回忆的诗作。开头的“何处偷谐心赏”,让人感受到一种悄然的欢乐,仿佛在一个隐秘的空间里,心灵的愉悦是如此珍贵。接着,诗人描绘了“促坐绮罗筵上”的场景,筵席之美与心中的欢愉相得益彰,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华丽的宴会之中。
“不记下楼时,醉月侵书幌”描绘了一幅月光洒落的画面,醉人的月光与书卷相映成趣,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此时,诗人似乎忘却了时间,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反复的“怀想”,则表明了他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偷谐心赏”:诗人问自己,究竟在哪里能够偷偷享受这份心灵的愉悦。
- “促坐绮罗筵上”:形象地描绘了在华丽筵席上坐着的情景,突出了氛围的美好。
- “不记下楼时”:回忆起一个特定的时刻,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 “醉月侵书幌”:月光洒在书卷上,醉人而又迷离。
- “怀想。怀想。”:反复强调思念的情感。
- “清丽歌声妆样”:最终回到那清丽的歌声与美丽的妆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醉人之物,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怀想。怀想。”通过重复加深了思念的情感。
- 意象:月、书、筵席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人性中对欢乐与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着清幽与思念,代表着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 书:代表知识与文化,强调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筵席:象征着欢聚与欢乐的时刻,体现出生活的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绮罗筵”指的是什么? a) 华丽的筵席
b) 一种花
c) 古代乐器
答案:a -
“怀想”在诗中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什么? a) 对食物的思念
b) 对歌声的享受
c) 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答案:c -
诗人通过什么样的意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a) 月光与书卷
b) 战争与死亡
c) 自然灾害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贺铸的《忆仙姿》更注重对宴席和美好回忆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关注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两者都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但风格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