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7:09:18

三潭月上西湖好,载酒来过。

髡柳无多。

奈此彭郎白发何。

凭阑才觉秋香重,万笠风荷。

万点秋螺。

浩翠如潮赴镜窠。

意思解释

采桑子 其二

作者: 朱祖谋 〔清代〕

原文展示: 三潭月上西湖好,载酒来过。髡柳无多。奈此彭郎白发何。凭阑才觉秋香重,万笠风荷。万点秋螺。浩翠如潮赴镜窠。

白话文翻译:

在西湖的三潭月色下,真是美好,我带着酒来游玩。那稀疏的柳树,令人感慨。但无法奈何的是彭郎已白了头。站在栏杆边,才感受到秋天的香气愈发浓厚,千蓑雨衣的渔夫在风中划过荷叶,数不清的秋天的螺壳,像潮水一般涌向镜子般的湖面。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潭: 指西湖中的三潭印月,著名景点。
  • 髡柳: 指的是修剪过的柳树,表示柳树不多。
  • 彭郎: 彭郎是指诗中所描绘的一个人名,可能指的是诗人的友人或爱人。
  • 凭阑: 依靠栏杆,表示观景。
  • 万笠: 千千万万的渔夫。
  • 秋香: 秋天的香气,通常指菊花香。
  • 万点秋螺: 指秋天的景象,螺壳点缀在水面。
  • 浩翠如潮: 形容湖面上绿意如潮水般涌动。

典故解析: “彭郎”可能与古代美男子彭祖相关,象征着时光流逝与青春的消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祖谋是清代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绘山水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他生活在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受到古典文学和自然美的深刻影响。

创作背景: 《采桑子 其二》创作于清代,诗人可能在西湖游玩时,受到美景的启发,借景抒情,表达对时光流逝、自然美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词写景与抒情交融,开篇就展现了西湖三潭月色的美景,给人一种清幽脱俗的感觉。诗中提到“载酒来过”,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美景的向往,也暗示着与友人共饮的愉悦。接着,诗人通过“髡柳无多”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柳树稀疏,象征着青春的消逝,令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忧伤。而“奈此彭郎白发何”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彭郎的白发不仅是外貌的变化,也是岁月无情的提醒。最后,诗人通过“凭阑才觉秋香重”,表现出在这个秋天的夜晚,香气愈发浓郁,仿佛是秋天的馈赠,而“万点秋螺”与“浩翠如潮”则描绘出湖面波光粼粼、景色迷人的画面,表现出一种生机与活力。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潭月上西湖好: 描述了西湖夜晚的美丽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湖水格外迷人。
  • 载酒来过: 表达了诗人带着酒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意在享受美景和饮酒的乐趣。
  • 髡柳无多: 柳树已经稀少,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奈此彭郎白发何: 诗人对彭郎白发的感叹,体现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 凭阑才觉秋香重: 站在栏杆边,突然感受到浓厚的秋香,增强了秋天的氛围。
  • 万笠风荷: 描绘了许多渔夫在风中划过荷叶,生动展示了秋天的生机。
  • 万点秋螺: 形容湖面上无数的秋螺,点缀在水面上,增添了动感。
  • 浩翠如潮赴镜窠: 表达了湖水如潮水般涌动,色彩丰富,仿佛涌向镜子般的湖面,构成美丽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 “浩翠如潮”形容湖水的颜色和波动。
  • 拟人: 描绘自然景物如同有生命般生动,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 诗中部分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对逝去青春的惋惜,浸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深切体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清幽与宁静。
  • : 代表欢愉与友谊。
  • : 象征青春与时光的流逝。
  • 秋香: 代表秋天的气息和季节的变化。
  • : 象征着生机与自然的美。
  • : 代表着秋天的特征,增添了生活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彭郎”指的是谁? A. 诗人的朋友
    B. 诗人的爱人
    C. 诗中的虚构人物
    D. 以上均可

  2. “凭阑才觉秋香重”中“秋香”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花香
    B. 秋天的果香
    C. 秋天的菊花香
    D. 秋天的气息

  3. 诗中描绘的场景主要发生在哪里?
    A. 西湖
    B. 泰山
    C. 黄河
    D. 长江

答案: 1. D;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朱祖谋的《采桑子 其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朱诗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诗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丰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