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登阳明山有感》

时间: 2025-01-27 04:02:55

未觉雁鸣秋。

已惹乡愁。

斜风细雨过危楼。

极目山川无限意,故国神游。

壮志未曾休。

事业何酬。

笃行实践苦思筹。

两鬓不辞添白发,誓复神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觉雁鸣秋。已惹乡愁。
斜风细雨过危楼。
极目山川无限意,故国神游。
壮志未曾休。事业何酬。
笃行实践苦思筹。
两鬓不辞添白发,誓复神州。

白话文翻译:

在不知不觉中,听到了大雁的鸣叫,秋天已经来临,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细雨伴着斜风,轻轻拂过高耸的楼阁。
极目远望,山川壮丽,心中无限感慨,仿佛在和故国的山河神游。
我心中壮志从未停歇,但事业又能得到什么回报呢?
我坚持实践,苦心思虑,谋划未来。
虽然两鬓已渐添白发,但我决心要为复兴我们的国家而努力。

注释:

  • 未觉:没有察觉。
  • 乡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斜风细雨:形容天气的阴郁。
  • 危楼:高楼,寓意高远的理想。
  • 极目:极目远眺。
  • 故国神游:在心中遨游于故国的山水之间。
  • 壮志:宏伟的志向。
  • 事业何酬:事业能得到什么回报。
  • 笃行:坚持实践。
  • 苦思筹:辛苦思考和筹划。
  • 誓复神州:发誓要复兴中华大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逸云,近代诗人,常以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为题材,作品多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盼。其诗风朴实,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阳明山,正值秋季,诗人身处异乡,心中对故土的思念愈加浓郁。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与个人理想的结合。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 登阳明山有感》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引出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对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的深刻思考。首句“未觉雁鸣秋”便是一个引子,雁鸣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同时也暗示着岁月的流逝。接下来的“已惹乡愁”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自然描写上,诗人通过“斜风细雨过危楼”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无奈。此时,诗人的目光投向远方,借“极目山川无限意,故国神游”,表达了对故国壮丽山河的向往与幻想,似乎在追忆那些美好时光。

后半部分则转向更为深刻的思考,诗人感慨“壮志未曾休”,尽管事业面临重重困难,诗人依然坚定信念,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努力,“两鬓不辞添白发,誓复神州”,这不仅是对自身理想的坚持,也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与深邃的情感表达,呈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兼具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是一首充满力量的现代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觉雁鸣秋”:在不知不觉中听到雁阵声,暗示秋天的临近。
  • “已惹乡愁”:雁鸣引发了思乡之情。
  • “斜风细雨过危楼”:细雨伴随斜风,描绘出一种忧伤的景象。
  • “极目山川无限意,故国神游”:远望山川,心中充满感慨,仿佛在故国游历。
  • “壮志未曾休”:尽管处境艰难,心中理想依旧未变。
  • “事业何酬”: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 “笃行实践苦思筹”:坚持实践,努力思考,规划未来。
  • “两鬓不辞添白发,誓复神州”:即使白发苍苍,仍愿意为复兴国家而奋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乡愁比作自然现象,通过雁鸣传达情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如“未觉/已惹”,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展现出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的统一,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冀与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鸣:象征秋天的来临与思乡之情。
  • 斜风细雨:代表愁苦的心境与阴郁的天气。
  • 危楼: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山川:故国的象征,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雁鸣”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来临
    C. 冬天的寒冷

  2.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怎样的? A. 忘记故乡
    B. 深切思念
    C. 无所谓

  3. 诗中“事业何酬”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态度? A. 满怀信心
    B. 迷茫与无奈
    C. 决心放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春望》杜甫:抒发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浪淘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为细腻,后者则夹杂了对国家的关怀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近代诗人作品选集》
  • 《诗词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