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城中元》
时间: 2025-01-27 04:08: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城中元
殽果层层列此筵,
纸钱焚处起云烟。
满城香烛人依户,
一路歌声月在天。
明灭灯光随水转,
辉煌火炬绕街旋。
鬼馀争食齐环向,
跳跃高台欲夺先。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中元节,丰盛的果品层层摆放在宴席上,焚烧的纸钱飘起了缕缕烟云。整个城里,香烛点亮,家家户户都有人在拜祭,歌声一路传来,映衬着明亮的月光。闪烁的灯光随着水波而摇曳,辉煌的火炬在街道上盘旋舞动。鬼魂们争先恐后地围着,仿佛在高台上争夺食物的机会。
注释:
- 殽果:指的是丰盛的水果。
- 纸钱:祭祀时焚烧的纸制钱币,用于祭奠亡者。
- 香烛:祭祀时点燃的香和蜡烛,用以祈福和供奉。
- 环向:围绕的方向,形容鬼魂们聚集的情景。
- 跳跃高台:指的是为祭祀设立的高台,供人们祭奠和表演。
典故解析:
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庆祝。在这一天,人们祭奠祖先和游荡的鬼魂,以示敬意和怀念。诗中描绘的场景正是中元节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祭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乌竹芳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
《兰城中元》创作于清代中期,恰逢中元节,诗人借此节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同时展现了节日的热闹场景与人们的信仰仪式。
诗歌鉴赏:
《兰城中元》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中元节的祭祀场景。首先,诗人在开篇以“殽果层层列此筵”展现了丰盛的祭品,暗示着人们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接着,“纸钱焚处起云烟”描绘了祭祀仪式中纸钱燃烧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接下来的“满城香烛人依户”,可以想象到每家每户都在为逝去的亲人祈福,反映了中元节的普遍性与重要性。而“一路歌声月在天”则通过歌声与月光的交相辉映,表达了节日的欢乐与宁静。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灯光、水波和火炬的动态,给人一种热烈而欢快的节日气氛。“鬼馀争食齐环向”则隐喻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对亡灵的尊重与对生活的珍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殽果层层列此筵:丰盛的水果层层摆放,象征对逝者的供奉。
- 纸钱焚处起云烟:焚烧纸钱时,烟雾缭绕,增添了神秘感。
- 满城香烛人依户:城里每户都点燃香烛,营造出浓厚的祭祀氛围。
- 一路歌声月在天:歌声回荡在空中,与月光相映成趣。
- 明灭灯光随水转:灯光随着水波闪烁,表现了节日的动态美。
- 辉煌火炬绕街旋:火炬光辉闪烁,象征生者对亡者的怀念。
- 鬼馀争食齐环向:鬼魂们环绕着争食,象征生死之间的联系。
- 跳跃高台欲夺先:高台上争夺食物,表现出节日的激烈与热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纸钱的烟雾比作云,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拟人:鬼魂争食的描写,赋予鬼魂以人性化的行为,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着良好的对称性,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以及生与死的交融。通过对祭祀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人们对家庭和祖先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殽果:象征丰盛与祭奠。
- 纸钱:象征对亡者的怀念与供奉。
- 香烛:象征信仰与祈福。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灯光与火炬:象征热闹与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中元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 A. 赏月
- B. 祭祖
- C. 辟邪
- D. 游玩
-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纸钱焚处起__”中,空白处应填什么?
- 答案:云烟
-
判断题:诗中的“鬼馀争食齐环向”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隔阂。
- 答案:错误(反映的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联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口》:描写节日的孤独与思念。
- 《元宵》:描写元宵节的热闹与欢快。
诗词对比:
- 《兰城中元》与《清明》:两者皆为祭祀节日,前者着重热闹气氛,后者更侧重于哀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 《古诗词鉴赏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