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斋读书》
时间: 2025-04-29 04:19: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县斋读书
作者: 韩愈 〔唐代〕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
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
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
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
青竹时默钓,白云日幽寻。
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
谪谴甘自守,滞留愧难任。
投章类缟带,伫答逾兼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作者在山水之间读书的情景。诗人远离官场的繁杂,回归清静的自然,获得了初心。在清泉的映照下,他感悟到世俗的喧嚣,体会到志向的纯洁。写诗时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喝酒时也不再感到孤单。诗人享受着垂钓的宁静与白云的悠闲,南方虽有毒物,但北方的客人常常感到恐惧。即使被贬谪,他也愿意隐居自守,内心的愧疚让他难以自任。投下的诗章如同白绸,等待着回应的时刻,超越了金钱的价值。
注释
- 出宰山水县:离开了那个当官的地方,指代官场。
- 松桂林:松树和桂树的树林,象征清雅的环境。
- 萧条捐末事:清静而不拘泥于繁琐的事务。
- 邂逅:偶然相遇。
- 哀狖:指猕猴,象征世俗的喧嚣。
- 清泉:象征纯净、清澈的心境。
- 诗成有共赋:写诗时能够与他人共同创作。
- 青竹:指青竹钓鱼的宁静生活。
- 南方本多毒:南方多有危险的事物。
- 谪谴:被贬谪或责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张文学应回归古风,反对骈文的浮华。韩愈的诗风豪放而清新,常以自然和哲思为题材。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韩愈被贬谪之后写的,他在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真实,体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县斋读书》是韩愈在被贬谪后所作,诗中展现了作者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心境。前四句写出作者远离喧嚣,浸润于松林水畔的书香之中,表现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哀狖”和“清泉”的对比,揭示了世俗与内心的冲突,表现出对世俗烦扰的深刻反思。
诗中通过“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的描绘,表达了在清幽环境中与友人共享诗酒的快乐。这不仅是对个人心灵的抚慰,也是对友谊的珍视。后半部分则通过描绘南方的毒和北方的客,暗示了社会的不安与困扰,展现了诗人对生存环境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写、情感的表达与哲理的思考,体现了韩愈对自由与清净的追求,展示了他坚定的内心和独立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宰山水县:表明诗人已离开官场,走向自然。
- 读书松桂林:在松树与桂树的环绕中读书,渲染出清雅的氛围。
- 萧条捐末事:放下繁杂事务,心境变得清澈。
- 邂逅得初心:与内心的初心相遇,感受到真实的自我。
- 哀狖醒俗耳:猕猴的哀鸣让人意识到世俗的喧闹。
- 清泉洁尘襟:清泉洗净内心的尘埃,展现清净的心境。
- 诗成有共赋:与友人共同创作诗歌,体现了友情的美好。
- 酒熟无孤斟:酒酿好时不再寂寞,反映出人际关系的温暖。
- 青竹时默钓:描绘了安静垂钓的生活。
- 白云日幽寻:在白云下悠然自得,体现出闲适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青竹默钓”代表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 对仗:如“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形成和谐的音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友情、自由的向往,反映了韩愈的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桂:象征清雅、纯洁的自然环境。
- 清泉:象征纯净、无杂质的心境。
- 青竹:代表宁静的生活方式。
- 白云:象征自由与闲适。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寓意着诗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内心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愈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隋代
- B. 唐代
- C. 宋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青竹”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宁静
- C. 权势
- D. 纷争
-
“诗成有共赋”中“共赋”指的是什么?
- A. 共同写诗
- B. 共同喝酒
- C. 共同读书
- D. 共同游玩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宁静。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较,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但韩愈更强调对世俗的反思与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美景与闲适的情绪。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诗文选》
- 《古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