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

时间: 2025-04-28 20:08:55

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

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

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
作者: 韩愈 〔唐代〕

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
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
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白话文翻译:

去年秋天的露水下,我在外漂泊,随军东征。
今年春天的阳光照耀,匆匆告别了京城。
饮酒时我们相视而笑,送别后我独自归去的情感。
两地相隔并不遥远,借着风我寄去思念的声音。

注释:

  • 羁旅:指旅途中被拘束的状态,形容身在异乡。
  • 东征:指出征东边的战役,通常意味着离乡背井。
  • 春光:春天的阳光和景色,象征新的开始。
  • 相顾色:饮酒时彼此对视,表达友好的情感。
  • 千里:这里形容距离,表示虽远却心意相通。
  • 寄声:用风传递思念的情感。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送别”这一主题在古代诗词中十分常见,体现了离别的惆怅和思念的情感。很多诗人都用自然景象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派散文的开创者之一。他以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思想风格而闻名,主张文以载道,提倡古文运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送别好友李员外,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在那个年代,官员常常因公事而离开京城,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

诗歌鉴赏: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是一首深情的送别诗。韩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感,诗中展现了他与李员外深厚的友情。开头的“去年秋露下”引出了一段过去的回忆,勾勒出诗人与朋友一起经历的时光,而“羁旅逐东征”则暗示了离别的原因,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接着,诗人将时间推进到“今岁春光动”,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然而离别的苦涩仍然伴随着他。

“饮中相顾色”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朋友间的欢聚情景,象征着在友谊的温暖中,离别的情感得以被缓解。然而,送别时的“独归情”却让人感到深深的惆怅,离别的时刻总是让人感伤。“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这句则将思念的情感升华,强调了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寄托,通过风的传递,诗人展现了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际关系的交融,深刻地表达了离别的痛苦与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年秋露下:回忆去年秋天的情景,暗示时光的流逝。
  2. 羁旅逐东征:表达身在异乡的孤独与漂泊。
  3. 今岁春光动:引入新的季节,带来生机与希望。
  4. 驱驰别上京:急匆匆地与朋友告别,显示出离别的迫切。
  5. 饮中相顾色:饮酒时彼此对视,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6. 送后独归情:送别后的孤独感,强调了离愁的情绪。
  7. 两地无千里:表明即使相隔千里,心灵依然相通。
  8. 因风数寄声:借助风来传递思念,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风”来代表思念,生动形象。
  • 对仗:如“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技巧。
  • 象征:春光象征新的开始,而秋露则象征过往的回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离别与思念,通过自然景象与人际关系的交织,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深厚的感情。诗人希望在距离上虽远,心灵依然相近,传达了友谊的永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露:象征过去的美好时光,带有惆怅的情感。
  • 春光: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反映出生命的活力。
  • :象征思念的传递,强调了心灵的相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羁旅”指的是: A. 自由自在的旅行
    B. 在外漂泊的生活
    C. 回归故乡的心情

  2. “因风数寄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强烈的愤怒
    B. 深切的思念
    C. 冷漠的态度

  3. 诗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李白
    C. 韩愈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别董大》 by 高适

诗词对比:

  1. 《送友人》 by 李白: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离愁别绪,但李白的风格更为豪放。
  2. 《别董大》 by 高适:尽管主题相似,但高适的语言更为直白,感情也更为激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诗文选》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