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龊龊》
时间: 2025-01-10 23:23: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龊龊当世士,所忧在饥寒。
但见贱者悲,不闻贵者叹。
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
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
妖姬坐左右,柔指发哀弹。
酒肴虽日陈,感激宁为欢。
秋阴欺白日,泥潦不少干。
河堤决东郡,老弱随惊湍。
天意固有属,谁能诘其端。
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
排云叫阊阖,披腹呈琅玕。
致君岂无术,自进诚独难。
白话文翻译:
当今社会的士人都很卑微,所忧虑的仅仅是饥寒交迫。
只看到穷人悲伤的样子,却听不到富人叹息的声音。
那些大贤者的事业与众不同,志向远大,目光超越世俗。
报国的心是如此纯洁,想到当今的时局,不禁泪流满面。
妖姬坐在身旁,柔美的手指弹奏着哀伤的乐曲。
虽然酒肴每日都在,但这种感动难以带来欢乐。
秋天的阴云遮蔽了白日,泥泞也没有减少。
河堤决口,东郡的老弱百姓随之惊慌失措。
天意本有其归属,谁能问明其原因。
我愿为太守谏言,充当谏诤之官。
我呼唤云开月明,倾腹呈上美玉。
难道对君主没有谋略吗?只是自我进谏却是极其困难。
注释:
- 龊龊:卑微、污秽,指当世士人的地位。
- 贱者:指地位低下、贫穷的人。
- 大贤:指有大德大才的人。
- 皎洁:洁白明亮,形容报国之心的纯净。
- 妖姬:指美丽的女子,象征着奢华的生活。
- 阊阖:天门,指云开见日之意。
- 琅玕:美玉,象征珍贵的献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主张恢复汉魏古文的风格,反对骈文。韩愈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常常透析社会问题,表现关怀。
创作背景:
《龊龊》写于唐代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对当时士人的地位和社会状况感到忧虑。他通过描绘贫贱者的悲惨境遇与富贵者的冷漠,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歌鉴赏:
《龊龊》这首诗通过对当世士人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韩愈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的开篇描绘了士人的卑微与忧愁,紧接着对比了贱者与贵者的悲欢,揭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平等。接着,诗人转而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报国之情,显示出他高洁的情操与远大的抱负。然而,即便是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中也显得无比艰难。诗中“妖姬坐左右,柔指发哀弹”一句,不仅描绘了奢华的生活场景,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苦涩与无奈。
整首诗以忧伤的情感贯穿,结合秋天阴云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沉重而又深刻的氛围。最后,诗人以愿意为国献策的态度呼吁改变,表达了对君主的忠诚与对社会的关切,令人感受到其高尚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龊龊当世士,所忧在饥寒:当今的士人境遇卑微,忧虑的只是温饱问题。
- 但见贱者悲,不闻贵者叹:只看到贫贱者的悲惨,却听不到富贵者的感叹。
- 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大贤者的事业与众不同,拥有超越世俗的眼光。
- 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报国之心是如此纯洁,想到时局不禁泪流满面。
- 妖姬坐左右,柔指发哀弹:妖姬坐在旁边,轻柔地弹奏着哀伤的乐曲。
- 酒肴虽日陈,感激宁为欢:即使酒肴每天都有,感动却难以带来欢乐。
- 秋阴欺白日,泥潦不少干:秋天的阴云遮蔽了太阳,泥泞仍然没有干涸。
- 河堤决东郡,老弱随惊湍:河堤决口,东郡的老弱百姓随之惊慌。
- 天意固有属,谁能诘其端:天意本有归属,谁能问明原因。
- 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愿为太守谏言,充当谏诤之官。
- 排云叫阊阖,披腹呈琅玕:呼唤云开见日,倾腹献上美玉。
- 致君岂无术,自进诚独难:难道对君主没有谋略?自我进谏却极其困难。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贱者与贵者的对比,突出社会的冷漠。
- 拟人:将秋阴与泥泞拟人化,增强了诗的情感表现。
- 象征:妖姬、琅玕等象征奢华和理想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韩愈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士人境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责任感。诗中饱含着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无私奉献、关心社会的高尚情操。
意象分析:
- 秋阴:象征着愁苦和无奈,暗示社会的阴暗面。
- 妖姬:象征奢华与享乐,反衬诗人内心的愤懑。
- 河堤:象征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定。
- 琅玕:象征高洁的理想与献身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龊龊》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愤怒
C. 忧虑 -
诗中提到的“妖姬”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奢华
C. 战争 -
韩愈愿意为谁谏言? A. 皇帝
B. 太守
C. 士人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对国家和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
- 李白《将进酒》: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与豪放情怀。
诗词对比:
- 韩愈与杜甫的作品都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对民生的关注。杜甫的《春望》中通过对国破家亡的描述,传达出深沉的悲痛,而韩愈则通过士人的卑微与奢华的对比,展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诗文研究》
- 《唐代文学史》